路一条。但纵然是这样,只是在山里逃亡的这段时间里,曹操也苍老了许多。山中不知日月,到底在山里多久他已经是没有概念了。甚至连方向,曹操也只能按照林木枝叶的朝向,大概估摸。在脑海里估摸了一下方位,曹操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走到兰陵一带了。兰陵已经是到了东海郡一带了,再往南走,就能到彭城了。但具体情况曹操还需要出山才能确定。此时曹操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好了。这几日因为总吃山泉野果,曹操就染上了痢疾,在再加上连日奔波劳苦,休息也不好,曹操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。他必须在自己体能还在的时候出山,不然一旦在山里病倒,生死难料。拿着林中树枝作为手杖,穿着粗衣陋裳,曹操攀越过最后一道土坡,终于看到了袅袅炊烟。此地峰水汇聚成溪,溪水边是一座小堡,然后在堡外散落着木屋、地窝。曹操看着这处山野坞壁,想了一下还是将头发弄得更散乱些,然后才跌跌撞撞的下了山。越是往这处坞壁走,曹操就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贫穷。这里大部分都是窝棚和地窝,连棚户都很少,更不用说是木屋了。不过曹操并没有往心里去,乱世中能活着就已经是万幸了,多少人都不如这些人呢。只是曹操在心里已经调低了自己的预期。本来他是想求一碗稀粥的,但现在能讨一口水恐怕就不错了。强忍着胃里的不适,曹操并没有忘记自己此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确定这里是哪里。所以曹操并没有直接去那里的窝棚,而是直接向着中间那个小堡走去。也只有那里才会有答案。这处聚落的确太残破了,当曹操走到坞壁的门口时,都没见到任何一个人来拦他,也没看到附近有岗哨望风。乱世中,这样的坞壁不怕被盗匪劫掠吗?等曹操走到坞壁前的平场,上头有个中年汉子探出头,喊道:“这不收人,回去吧。”曹操并没有走,而是喊道:“不幸流落到这里,不知此间何处?”却不想,当曹操说完这个话后,那中年人直接就消失了。曹操正莫名其妙,不知道这是怎么了。可忽然,他想到自己说的话,再不敢停留,直接拔腿便走。却是原来他不留心,下意识就用京都正音回了那人话。而正是这京都正音暴露了他的身份。京都正音也叫雅言,是属于他们世家之间的语言,是从周时期就传下来的。当年周王以洛阳为东都,到了后期更是直接将都城搬到了洛阳,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雒邑音就成了当时的标准官话。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雅言就是河洛地区的地方话了,实际上雅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,压根和黔首没关系。所以流传下来的雅言,即便是现在的洛阳人其实都听不懂的。那这个语言是怎么流传的呢?其实就靠学习这一条路。当年周王分封诸侯到四方,那都是天南海北的,其间又不知道隔了多少代了。而每年这些诸侯子弟去洛阳见周王的时候,这天南地北的亲戚们怎么交流呢?就得靠这标准的雅言来交流。而当时最重要的雅言学习材料就是《诗经》。作为一个贵族子弟,你在蒙学的时候就需要跟着老师用雅言诵读《诗经》,直到完全掌握住雅言。这样你才具备交游天下的能力。后来孔子给他三千个学生讲学也是用雅言教的。可以说只有掌握雅言,你才能具备做官的能力,不然话都听不懂,怎么进步?到了汉时,帝国的疆域更大了,官僚流动性也更复杂了,掌握雅言也就成了更加硬性的条件。可以说,一个不会说雅言的人,即便因为皇帝赏识而做了官,最后也是寸步南行。但这个雅言和雅言之间却也有口音不同。其中最最标准的雅言,无不只有两种情况才能掌握。一个就是你的家族就生活在京都,平日接触的就是士族圈,所以自然是标准。另外一个可能就是,你家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财力去延揽京都的士子,让他作为家族子弟的老师。要不耳濡目染,要不手把手教,不然你一定带口音。也正是这个潜藏的条件,以至于士族圈里交流,只要开头第一句话就能确定你家族的地位高低。口音越正,越是出自大贵族,大世家。而不巧,曹操家就是这样的京都大贵族,大世家,他刚刚冲上面回的那句正是他下意识说出的洛阳正音。此刻,曹操也不太确定自己有没有因为口音的原因而暴露。毕竟这里只是一处偏僻贫穷的坞壁,那中年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听过这样的口音。但曹操却不敢赌,他顾不得劳累,就要往山里跑。而为了不引起怀疑,曹操甚至不敢跑,只能快步急走。可就是这个时候,后面坞壁的木门开了,然后从里面奔出两个主仆,其中一个少年样貌的,看着曹操匆忙离开的背影,大喊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