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三章:子房(3 / 4)

犁汉 请叫我陈总长 2868 字 2024-04-17

而定。”

曹操被说的热血沸腾,但脑子却依旧清醒,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

“夫争世,有天、地、人三方。泰山贼有黄天之志,地有河朔山海之固,人可结万千黔首。袁本初有木德之兴,地据汝颍之饶富,人可收天下士心。而我曹孟德有何?能与二人相争?”

曹操压根就没提西边的关东、关西两朝廷,因为谁都知道那两朝廷早就是冢中枯骨,一群散发着尸臭的公卿们玩着可笑的权力游戏。

在曹操眼里,他问出的两个人是他认为最大的玩家。

其实曹操这个与其是在问,不如是在求计,他问的是这三个问题

“我该用何等的旗帜,以哪里为根基,团结什么群体。”

面对这三问,荀彧是这样回答的

“无论是泰山贼所讲之黄天,还是袁本初所论之木德,皆为革逆。但汉室二兴,凡世四百年,又岂无恩德于天下?抛弃三皇之无稽,夏商之撮尔,周虽寿八百,但天下攘攘,秦虽一统,不过二世而亡。只有汉室四百年给了天下真正的安定。所以人心在汉。既然泰山贼、袁本初为革逆,我就举顺兴。以匡扶汉室为旗帜,携此大义,结刘虞、陶谦等向汉派,讨司马和、二管之谋逆。再兴共和。”

曹操疑惑,咀嚼着最后的四个字

“再兴共和?”

这个时候荀彧眼神放亮,将自己在牢寺中所想的平天下之策,细细讲来

“没错,之前你们亲君侧,立共和的策略是对的。只是上去的人不对,彼辈公卿已经为枯骨,焉能有扶济天下之雄心?所以即便想法再好,最后还是要失败。”

见曹操在想,荀彧再讲了一段

“这天下如何乱的?就是外戚与宦官倾轧朝野,真正为民的清流却要被迫害。而外戚、宦官何人?前者汉家之戚,后者门下之奴。所以究其二者,不过是汉室独尊的结果。但人有贤愚,寿有长短,这天下安危又岂能系一人之身?所以不如虚之,使君主垂拱而治,权柄授之于治天下之人,即霸府。”

曹操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。

荀彧其实就是让汉室和当年周王室一样,虚君而立,然后让霸主宰割天下,如昔日的齐桓晋文等。

但曹操有个担忧,这会不会再如春秋战国之世,到时候还是要天下大乱。

荀彧解释道

“此截然不同。周时为诸侯分天下,天下智谋之士各为其主,自然天下大乱。而我等共和,虚君却依旧行郡县,收天下才智治天下。焉能一样。”

最后,荀彧还说了一个理由

“而且由孟德你提出再兴共和更是恰到,你本就是上一次共和元勋,自有一份法理在,如今要提再兴,谁能比你合适?”

曹操眼神在发亮。

紧接着荀彧就讲了后面

“既然是匡扶汉室,再兴共和,那我等就从这海岱之地开始立业。至于这民,泰山军团结的是黔首氓夫,见短识浅。而袁本初团结的时豪门世家,贪婪无道。而我等却可团结天下之智,凡有才者,不论上下,皆能得用。这就是我为孟德献上的天地人。”

这个时候曹操哪还抑制得住,直如拨开云雾见明月,整个人有了一种掌握命运的通透,他对荀彧三拜

“文若,如今我才知道高祖得子房是何种样子。”

……

自此以后,曹操引荀彧为谋主,朝夕相处,连席共榻,每事必引彧共之。

而荀彧也履行着为曹操招揽天下之智的策略,先后为曹操举荐了陈群、戏志才、杜袭、郗虑、辛毗、赵俨、邴原、王修。

前六人为荀彧在家乡的至交好友,后两人为其父所辟举的心腹,如今皆因荀彧的缘故投奔向曹操。

本来还有荀攸、钟繇、郭嘉三人。但荀攸奔了泰山军,钟繇留在了京都,而郭嘉也选择了离家最近的袁绍。

对此,荀彧只能惋惜。不过,即便少了这三人,曹操的幕府还是人才济济。

而有了充沛的智力后,曹操便在济南国开始大刀阔斧。先摧毁害民的祠堂,后惩处不法的土豪,最后还建立了聚贤馆,以唯才是举,招揽天下智力。

而济南国内如国、高二家因为之前被泰山军打击的不轻,实力已经大不如以前。所以面对有三千精兵的曹操,国内的豪强们选择了闭门避祸。

也是这种情况下,曹操才和荀彧有闲情在这里品茗。

当曹操和荀彧卖弄着这份从数千里之外益州弄来的茶叶时,荀彧淡淡一笑

“前汉时期,蜀中名士王褒撰的《僮约》一文,孟德可读过?”

曹操脸一僵,茫然摇了摇头。

随即荀彧就念了一句四骈

“筑肉臛芋,脍鱼炰鳖,烹茶尽具,已而盖藏。”

见荀彧只让曹操腹诽

“文若哪都好,就是爱念一些生僻的诗文。这不显得我曹孟德是没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