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六章 皆惊心,至东郡2(5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923 字 2024-07-06

帝、汉少帝、汉献帝的感情,与自己对异母弟袁术的感情类似,都是出自“血统”和“能力”的仇恨。袁绍发自内心地鄙视血统、而看重能力。

谁是有能力者呢?

幽州牧刘虞。

这便是袁绍、曹操等人拥立刘虞的原因。

刘虞是宗室,年龄长大、为人清白、威望素著。袁绍为了立刘虞,甚至提前刻了金印,还缝制了衮服,以备登基之用。

绍自号车骑将军,主盟,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,遣使奉章诣虞,虞不敢受。--《魏书6》

2年春,绍、馥遂立虞为帝。--《武帝纪》

刘虞操守贞洁,对称帝持抵触情绪。但关东联军,依然以刘虞为旗号。

初平年间(190-193),关东联军和关中军阀,实际是各自扶植了1个皇帝,分庭抗礼。这就有点儿类似西戎之乱、幽王身死(bc771)后的局面,周平王、周携王2王并立。

这其实也解释了,为什么曹操之前1直不遵奉献帝。因为曹操是袁绍阵营的联军盟友,他们已经有了名义上的皇帝刘虞了。

刘虞死后(193),曹操才开始寻找备胎,遣使赴长安朝贡,李傕郭汜还很不满意:“你们关东军已经有自己的皇帝了,何必还来朝见我们的皇帝!”

(董)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、郭汜等,各随轻重致殷勤。(张)杨亦遣使诣太祖。太祖遗杨犬马金帛,遂与西方(即拥立献帝的关中军阀)往来。--《魏书十4》

综上,当刘协狼狈地逃出关中时,献帝抵达河东时(即3河之1,洛阳西面),袁绍曾遣郭图朝觐。郭图回到邺郡,向袁绍提议迎立刘协。

初,天子之立非绍意,及(天子)在河东,绍遣颍川郭图使焉。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,绍不从。--《魏书6》

袁绍不许。对,袁绍拒绝迎立献帝。

此时刘虞已死,袁绍在名分上已经无所仰仗。迎立刘协,对自己的大义名分恰恰是最及时的补充。但袁绍依然拒绝。

刘协继位时年仅8岁,即位前袁绍就逃离洛阳。献帝与袁绍长期分隔、相距千里,2人并无矛盾。

袁绍也无自立之心。至少在袁术称帝、而袁绍依然以汉廷司隶校尉(实职)、冀州牧(自领)身份发号施令之事来看,袁绍算是个守得住底线的人。

袁绍坐视刘辩被废、却迎立有能力、有威望的宗室刘虞为帝;可见袁绍看重能力,而轻视血统。

综上所述,袁绍拒绝迎立献帝,与其说是袁绍自大,不如说是袁绍的卑贱出身赋予他的愤怒、对自己的原则的坚持、不肯向“王侯将相,血统为尊”进行妥协。

因为袁绍恰恰是1个血统论的受害者。1个年近5旬、依然被从弟(袁术)骂辱为“野种”的悲情枭雄。

人的性格,来源于其成长环境的塑造。今如是,古亦然。

诸位大大,这便是真实的袁绍。

他虽出身名门,却为族人所轻贱。然而,他并未自暴自弃,而是奋力拼搏,成为当时的士族之良心,袁家理所当然的继承人。

他虽始终为从弟、嫡子所诋毁侮辱,却坚持奉行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而不动摇。

他虽然瞧不起刘宏、刘辨和刘协父子3人,却始终无代汉自立之心,而是拥立宗室强者为帝。

这,难道还不够励志?

所以,袁绍和曹操2人,共同为我们诠释了,什么叫“成王败寇”!

下1章,云某来解读1下所谓的“4胜4败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