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者、黑山收留壶寿,可知其自诩为关中军刘协朝廷的“关东地区代言人”。张燕绝不会认为自己是“黑山贼”,反而会认为自己是灵帝钦赐的“平难中郎将”。灵帝虽死,其子刘协尚在。故张燕对袁绍、以及袁绍所拥立的“伪帝刘虞”均不睦。
3者、黑山军对刘虞心怀耿耿,公孙瓒亦与刘虞携2。双方存在共同诉求。
注:刘虞挂名幽州牧,常想压制麾下公孙瓒。瓒与虞的矛盾日渐积累以至势同水火、最终刀兵相见。事见《后汉书卷7十3-刘虞传》
因此,黑山军1方面收留壶寿,勾引麹义;另1方面也在试图将麹义与公孙瓒连线,共图袁绍。毕竟,出身辽西令支的公孙瓒、与出身武威姑臧的麹义,同处边地,能骑善射,习俗接近。拥有相互牵线搭桥的基础。
注:幽州边地武人,在凉州政府中任职者亦不少。
比如董卓麾下头号陷阵大督,“末日审判者”徐荣,就是幽州玄菟人(今属朝鲜)。
再比如董卓麾下中郎将公孙度,亦幽州玄菟人。公孙度后来外镇幽州,割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,自称“平州牧”,传国3代4人,僭位“燕王”。直到魏明帝末期才被司马懿剿灭。
黑山军的前后手,如上所述。
人们看到的未必是真相,冰山往往暗藏在海面之下。
由此可以开拓出1个新的视角、即兴平年间(194-195)麹义受命征讨公孙瓒,连战累年;并非麹义与公孙瓒没有勾结的证据,而恰恰是袁绍在邺城之乱后、对麹义心生猜忌的证据。
兴平2年,(绍)破瓒于鲍丘,斩首2万余级。瓒遂保易京,相持岁余,麹义军粮尽,士卒饥困,余众数千人退走。--《后汉书卷7十3-公孙瓒传》
麹义连战,岁余(196)粮尽而退,之后迅速消失于历史记载。而袁绍报瓒书中,则称之为“麹义余残”,可知此时(198)麹义已死。推算出麹义受戮时间,恰好是在与公孙瓒恶斗经年之后。
牵涉进“邺城之乱”,是麹义失宠的导火索,(通过战争)削弱麹义的凉州部曲,则是袁绍处决麹义的必要条件。
麹义之死,是邺城之乱的余波。发生在初平4年(193),麹义却死于建安初年(196-198)。
3国史中,许多人物均莫名死于毫无关联的时期,且罪名多是“不能奉王法”、“恃功骄恣”;如许攸、娄圭、刘勋等人。以麹义之死,可知其死因绝非简单的“骄矜自负”,必有前由。
骄矜是假,隐诛是真。
这些人物,颇值11挖掘。
内容较长,诸位大大若不喜,可直接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