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)望虽见(曹髦)宠待,每不自安,由是求出,为征西将军。--《晋书义阳成王传》
在此背景下,少年老成,英明有为的曹髦,已成司马昭的眼中钉、肉中刺,因此他不仅会“坐受废辱”,甚至被废之后亦不能得善终,势必遭到隐诛。可知曹髦所处之形势,已如昔日之陈胜,即“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?”
这不仅可以解释曹髦临行前为何要留下“正使死,何所惧”的壮烈遗言,也可以解释他为何在“帝师溃散”之际,仍然“手剑奋击”,视死如归。因为曹髦自出征的1刻起,便没打算活着回来!
他宁肯死于乱军之手,彰司马氏大恶于天下;亦不肯在“坐受废辱”之后死于鸩毒,流于无闻。
曹髦临行前,召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3人共谋大计。他们分别隶属侍中寺、尚书省、散骑省。
(帝)乃召侍中王沈、尚书王经、散骑常侍王业,谓曰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”--《汉晋春秋》
可怜曹髦所托非人,告密者,正是狗贼王沈和王业!
(王)沈、(王)业奔走告文王,文王为之备。--《汉晋春秋》
戊子夜……会雨,有司奏却日,(帝)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于怀曰:“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!今日便当决行此事。”入白太后,遂拔剑升辇。--《魏氏春秋》
曹髦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并未慌乱,而是即刻“下陵云台”,召集人马,趁夜冒雨出兵,欲与司马氏决死。
跟随曹髦出兵的两位武官,1位是“冗从仆射李昭”,另1位是“黄门从官焦伯”,此2人职官身份比较特殊,皆是禁中的内侍。
戊子夜,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、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,铠仗授兵,欲因际会,自出讨文王。--《魏氏春秋》
“禁中”,是宫中防卫等级最高的地方。这里是皇帝的起居之所,有时亦代指后宫所在。禁中不同于“殿中”与“宫中”,殿中宿卫有虎贲、羽林郎;殿门宿卫有3署郎;宫门宿卫有卫尉下辖的卫士,皆由士人充任;而禁中的宿卫,按制度皆用宦官。
按《续汉书百官志》,冗从仆射,全名“中黄门冗从仆射”,用宦者。黄门即禁门,亦写作“黄闼”,可知李昭、焦伯按理应是宦官。
中黄门冗从仆射1人,6百石。本注曰:宦者。主中黄门冗从。居则宿卫,直守门户;出则骑从,夹乘舆车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
禁门曰黄闼,以中人主之,故曰黄门令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刘昭注引董巴《汉书》
不过由于曹丕改易宫禁制度,限制宦官、重用士人(见《魏书文帝纪》),以至毕轨(典农校尉毕子礼之子)、华廙(司徒华歆之孙)等人均有担任冗从仆射的记载,因此也不能排除李昭、焦伯可能具备士人身份。
冗从仆射毕轨表言:“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吏,忠亮计略不如辛毗,毗宜代思。”--《魏书辛毗传》
泰始初,迁冗从仆射。--《晋书华表传-附传》
不过按常理推断,为了保证禁中安全,避免秽乱宫廷(东汉时侍中郭举值守禁中,趁机与后宫私通,见蔡质《汉仪》),即使李昭、焦伯是士人,他们的从属成员,应该亦多为宦者。宦官的身体条件、训练水平自然无法和职业武士相比,这也能够侧面解释为何曹髦军队的战斗力较差,1触即溃。
不过曹髦也并非全无准备,他纠合“僮仆数百”之后,随即“铠仗授兵”,可知在6年(254-260)的傀儡生涯中,曹髦也暗中积蓄了不少力量,所藏甲胄兵刃,足以武装数百人规模的队5。
帝遂帅僮仆数百,鼓噪而出。--《汉晋春秋》
(帝)铠仗授兵,欲因际会,自出讨文王。--《魏氏春秋》
达到这1成就并不容易,因为昔日司马懿诛曹爽时(249),便是“先据武库”,之后才“出屯洛水浮桥”。司马氏既凭此起家,自然会严密防备他人效仿,曹髦能够在司马氏党羽的监视下,积攒起数百人的武备,可知确有过人之处。
宣王部勒兵马,先据武库,遂出屯洛水浮桥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武装完毕后,曹髦随即“拔剑升辇”、“击战鼓,出云龙门”,向着司马昭的相府杀去。
曹髦欲与司马昭决死,需要突破两道防线,其1是“殿中”门,其2是“宫中”门。曹髦冲出“殿中”时,选择的是东侧的云龙门为突破口。
“殿中”,即以太极殿(曹魏正殿)为中心组成的院落,外设殿墙。殿墙南侧为端门,也是殿中正门;西侧为神虎门,东侧为云龙门。皇帝与群臣朝会,多经由端门或云龙门,因此2门频繁见于史册。
(帝)拔剑升辇,帅殿中宿卫、苍头、官僮,击战鼓,出云龙门。--《魏氏春秋》
曹髦不走端门,可能是因为端门为殿中正门,防卫力量较强,因此避实击虚,选择东侧的云龙门。侧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