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并未引起太大关注。
(荀)攸与议郎郑泰、何颙、侍中种辑、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:“董卓无道,甚于桀纣……”--《魏书荀攸传》
另外《魏书》又刻意淡化了荀攸与长安朝廷的联系,并对荀攸多次谋求割据的事迹语焉不详,为客观了解这1历史人物制造了许多障碍。
先简单谈1谈2荀的亲属关系。
虽然《荀攸传》称传主为荀彧“从子”,但2荀的亲缘关系却并不算近。
荀攸字公达,彧从子也。--《魏书荀攸传》
从子,即从兄弟之子,字面意义即堂侄。
“从兄弟”在两汉时代包含两重含义,1重是同祖父,称作“从父兄弟”,另1重是同曾祖父,称作“从祖兄弟”。
按《后汉书荀淑传》,荀攸祖父荀昙,是荀彧祖父荀淑的兄子。照此描述,荀攸之父荀彝与荀彧为从祖兄弟。
(荀)淑兄子(荀)昱字伯条,(荀)昙字元智。昱为沛相,昙为广陵太守。--《后汉书荀淑传》
(荀)攸父(荀)彝,州从事。彝于彧为从祖兄弟。--张璠《汉纪》
简而言之,荀彧这1房的承继关系是荀淑-荀绲-荀彧;荀攸这1房的承继关系则是荀昙-荀彝-荀攸。荀昙之父是荀淑之兄。
由此可知,荀攸虽然名为荀彧从子,2人的血缘关系却已相当疏远。这也是为什么荀攸身为侄子,反倒比叔父荀彧还大了6岁。
时建安十9年,(荀)攸年5十8。计其年大(荀)彧6岁。--王沈《魏书》
这同样可以解释,为什么董卓进京后(189)荀彧投奔关东的韩馥、袁绍;荀攸却跟随董卓西入关中,直到建安元年(196)才投奔曹操。不难看出叔侄2人曾存在严重的政见分歧。
咱们重点探讨1下荀攸谋刺董卓事件。
《荀攸传》称传主客居长安时,曾密谋行刺董卓。这也是《荀攸传》中最大的逻辑漏洞,可信度成疑。
(荀)攸与议郎郑泰、何颙、侍中种辑、越骑校尉5琼等谋曰:“董卓无道,甚于桀纣,天下皆怨之,虽资强兵,实1匹夫耳。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。”--《魏书荀攸传》
从现存史料推断,很难相信荀攸曾参与过此事。以下从诸多方面加以分析。
(1)董卓对待荀氏的态度问题
与1般印象不同,董卓入京之后(189)对待京师名流是相当友善的,当时以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均与董卓持合作态度。
董卓当然不可能如此高明,可见其人背后必有高人出谋划策,关于这1点,咱们后面几章再探讨。
王允“每相承附”,而董卓“亦推心,不生乖疑”,因此“臣主内外,莫不倚恃”。
时董卓尚留洛阳,朝政大小,悉委之于(王)允。允矫情屈意,每相承附,卓亦推心,不生乖疑。--《后汉书王允传》
除了以2袁、曹操为代表的少数野心家出走关东,煽动诸侯起兵叛乱;绝大多数士大夫都跟随董卓西入长安。其中也包括了荀攸。
就连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也承认,董卓“虽行无道,而犹忍性矫情,擢用群士”。比如荀彧的叔父、荀攸的叔祖荀爽,便被董卓征召。
(董)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,及其在事,虽行无道,而犹忍性矫情,擢用群士。--《后汉书董卓传》
荀爽初拜平原相(2千石),又升光禄勋(9卿),再迁司空(3公),位登3司。自征召之日算起,前后不过9十3日(1作9十5日),因此荀爽也被称作百日3公。
董卓辅政,复征之。(荀)爽欲遁命,吏持之急,不得去,因复就拜平原相。行至宛陵,复追为光禄勋。视事3日,进拜司空。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,9十5日。--《后汉书荀爽传》
与荀爽待遇相似者,还有陈留名士蔡邕。
蔡邕“3日之间,周历3台”,旋即被董卓擢为侍中,充当文胆。
早在在荀爽被董卓征召之前,荀攸便已受到何进征召,入宫充当黄门侍郎,即1种清贵冗散职务。
何进秉政,征海内名士(荀)攸等2十馀人。攸到,拜黄门侍郎。--《魏书荀攸传》
董卓入京之后(189),受困于关东诸侯的威胁,初平元年(190)先将献帝迁入关中,2年(191)又焚毁洛阳,率领剩余文武入关,正式迁都长安。荀攸也在随迁之列。
从待遇上看,颍川荀氏颇受董卓厚待,双方并无构衅迹象。
所以,无论如何,荀氏不大可能有作案动机。
也就是说,无论按照柯南道尔还是江户川乱步的推理思路,荀攸都不大可能作案。
(2)董卓的遇害时间与荀攸的下落
荀攸西入关中之后,并无异常举动,1直安安稳稳待到了初平3年(192)。然而《荀攸传》却称传主串联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