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红烛阑珊泪,恶计惹是非上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89 字 2024-07-06

前文提过,汉末3国的尚书令,实际上便是丞相。

这种务实原则,与凉州集团的执政方针相1致。比如董卓在世时,其心腹便“不处显职,但为将校而已”。

(董)卓所亲爱,并不处显职,但将校而已。--《后汉书董卓传》

同时,凉州集团也狠抓人事权力。董卓时代的吏部尚书是汉阳周毖,凉州人;李傕时代的吏部尚书是武威贾诩,也是凉州人。

灵帝崩,董卓秉政,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。--《蜀书许靖传》

虽然《魏书》极力美化贾诩的形象,称他“匡救天子,护佑大臣”,实际从《献帝记》的记载看,汉帝出奔时(195),贾诩是处在李傕阵营的。

天子既东,而李傕来追,王师败绩……(贾)诩谓(李)傕曰:“此皆天子大臣,卿奈何害之?”傕乃止。--《献帝记》

《献帝记》的作者是汉廷侍中刘艾,他是该事件的亲历者,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很高。

贾诩的主张,是不要对汉廷君臣赶尽杀绝,即“做人留1线,日后好相见”。至于所谓的“多所匡济”,更近乎事后的附会之语。

(贾诩)典选举,多所匡济,(李)傕等亲而惮之。--《魏书贾诩传》

汉帝还都洛邑(195)、东迁许县(196)之后,并未见到贾诩前往投奔的记载。实际彼时的贾诩正依附于同郡段煨;之后又赴南阳,投同郡张绣。

(贾诩)遂去(李)傕讬(段)煨……张绣在南阳,(贾)诩阴结绣,绣遣人迎诩。--《魏书贾诩传》

如果贾诩真的对汉廷“多所匡济”,绝不可能长期旅居南阳(196-199),辅佐张绣对抗朝廷。可见贾诩与东汉君臣的关系,绝非史书所言般和谐友善。

下1章,咱们再来聊聊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的内情。

云某尽量早点儿写完上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