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红烛阑珊泪,恶计惹是非中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14 字 2024-07-06

至于贾诩两次劝说张绣降曹,表面上看是“算无遗策”,实际上却是“时势所迫”。毕竟全家老小都跟着段煨降了曹操,如果贾诩继续辅佐张绣和曹操做对,那其家属的下场也便可想而知。

贾诩在3国时代的真实风评,从孙权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窥见1斑。

曹丕践祚后(220)封贾诩为太尉,孙权闻讯,嘲笑此举荒悖。因为3公是天下德操之士的代表,像贾诩这样“大节有亏”的污点人物出任3公,无异于政治车祸。

晋司徒阙,武帝问其人于(荀)勖。答曰:“3公具瞻所归,不可用非其人。昔魏文帝用贾诩为3公,孙权笑之。”--《荀勖别传》

用咱们后世的话来概括,孙权的反应是:呵呵。

不过无论如何,贾诩毕竟依靠其才华智术,全其宗族,保其身命,乃至名留史册。只可惜被劫掠的长安百姓以及被愚弄的故主张绣,沦为其发迹之路上的牺牲品。

陈寿在《魏书卷十》的赞语部分,将荀攸比作张良,将贾诩比作陈平,侧面反映出他对两位传主的不同态度。

荀攸、贾诩,庶乎算无遗策,经达权变,其(张)良、(陈)平之亚欤?--《魏书卷十》赞语

理由显而易见。张良与陈平虽然都以智计著称,张良的德行操守却高于陈平,借此隐喻荀攸之德操高于贾诩。

张子房青云之士,诚非陈平之伦……且(荀)攸、(贾)诩之为人,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?其照虽均,质则异焉。--裴松之

裴先生之言,云某深以为然。

烛火之荧光,焉可与皓月争辉?

贾诩,终是造成天下大乱之毒士也!

由此反推,荀彧实则是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