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惶惶作何念,匆匆去复返终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41 字 2024-07-06

种言论千年来未曾断绝,直到2013年被复旦大学研究专题组推翻,经过3年(对曹氏后人dna)研究,明确证明:曹氏与夏侯氏非同祖,2者父系来源相异。

神州研究《3国志》,与日本汉学家的侧重点截然不同。

神州侧重点在忠孝,在正统分析。

所以,历朝历代对曹操的血缘皆争议不断。

言归正传。

其实,如果仔细读过3国志及裴注,便可明确得知曹氏、夏侯氏并无血缘关系。夏侯氏之所以“亲就肺腑,贵重于时”,恰好是因为与曹氏“世为婚姻”。夏侯氏实际是魏初之“外戚家族”,并非皇室宗族。

先来看谯县曹氏。

曹氏为沛国谯县大宗,夏侯氏并为谯县强宗。两家世代交好,曹操原配丁氏,其妹嫁夏侯渊。曹操与夏侯渊,按今法是“连襟儿”。

渊妻,太祖内妹。--《魏蜀9》

曹氏自权宦曹腾始,便平步青云,1路发迹。

曹腾兄弟曹褒(曹仁祖父),官至颍川郡守。

注:颍川,传说夏都,东周时为韩国都城阳翟,今河南禹州(及登封市)。

曹腾侄曹鼎(曹洪父),尚书令。曹腾另1侄(史书失其名,曹休父)为吴郡太守。

尚书令,尚书台首领,副官为尚书仆射。

前文提过,东汉3公9卿逐渐虚职化、秩阶化,尚书台权力急速膨胀,1般用“录尚书事”代指总揽朝政。

尚书令大约相当于总揽政务的丞相。

吴郡,东汉末治所极大,横跨今江苏苏州、浙江嘉兴、杭州等地。

至于曹腾养子曹嵩,历任司隶校尉、大鸿胪、大司农、太尉。翻译成现代汉语,依次对应:

相当于棒子国的检察总长(司隶校尉)、外交及民族关系部长(大鸿胪)、农业部长(大司农)、荣誉军方1把(太尉)。其中太尉1职,竟是曹嵩花费1亿钱购买的。

桓灵时代朝政腐败至极,曹嵩买官,也被时人传为笑谈。

(曹)嵩,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1亿万,故位至太尉。及子操起兵,不肯相随,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,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。--《后汉书卷7十8》

曹氏1门,传至曹操,实际是权宦和官僚们勾结在1起,形成的畸形产物。

曹操仕途之顺利,包括被人传为美谈的杖毙权宦蹇硕叔父,哪是什么铁面无私,纯粹是阉党间党同伐异——背后倚仗宗族势力,完全是权贵2代间的事儿。

若没有曹腾、及曹嵩兄弟辈(曹操的1众从叔伯)的庇护,早年的愣头青曹操早被阉党们捏死了。

以上,便为谯县曹氏简介。

再来看夏侯氏。

夏侯氏能与曹氏联姻,必是地方强宗,汉末门阀之间,很少跨阶级通婚。娶亲必选宗族地位相匹者。晋宣帝司马懿,出身司隶校尉河内,同郡山氏也为河内旺族。司马懿正妻张春华,生母便出自河内山氏。结果司马懿见到丈母娘的侄孙子【山涛】,竟然嘲弄道:“你们家是小门小户啊!”

卿(山涛)小族,那得此快人邪?--《世说新语》

本书中,赵大娘看不起张绣出身,所以不同意2人婚事,此事极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。

司马氏与山氏同出河内,差距并没有司马懿说得那般大;只是司马懿权势熏天,自觉高人1等后的戏谑之语。但侧面也反映了东汉末期门阀通婚标准之森严。

这里必须谈1谈夏侯渊。

夏侯渊和曹操是连襟,2人同娶丁氏姐妹。

曹操年轻时犯了大罪,夏侯渊2话不说、就替曹操蹲监狱,吃牢饭。

曹操父曹嵩是巨贪(买太尉1职就花了1亿钱),花钱把连襟赎了出来。

太祖居家,曾有县官事,渊代引重罪,太祖营救之,得免。--《魏蜀9》

太祖居家,按魏书武帝纪,当为光和末黄巾起(184)之前。

曹操当时已经官至顿丘令和议郎:

在外是县级市1把,在内是朝官;加上宗族强盛(参见前文介绍的曹操父辈及诸叔父),竟然有刑狱之灾。

可见,他1定是闯了滔天巨祸,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,今已无可考证。

而夏侯渊敢直接替太祖蹲号子,应该是做好了舍命的觉悟。

夏侯渊的从兄弟夏侯惇,是曹操起兵之初,士众离散(还剩不到5百人)、兖州之叛时(旧将皆投吕布、曹操仅剩3城)不离不弃,追随始终的勋贵。

曹氏起兵之初,夏侯氏的态度最为坚定,几乎与曹氏等同。很难想象这是单纯的朋友关系,宗族间大概率存在亲戚关系(姻亲)。

太祖兵少,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,刺史陈温、丹杨太守周昕与兵4千馀人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可见,曹氏和夏侯氏在曹操之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