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志士抒壮心,仁人壁千仞下(4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930 字 2024-07-06

重要是袁绍的立场倾向与政治决断。

从这1点来看,袁绍虽然对河北的士人领袖维持了表面上的尊敬,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倾向于扶持河南士人集团的。

这既与袁绍的出身有关,也和河南士人在冀州属于“少数派”有关——袁绍如不扶持河南集团,那么河北集团便会1家独大,这对袁绍的统治必然是不利的。

最后,咱们聊聊河南派与河北派的残酷争斗。

《3国志》及裴注,对袁绍集团的内斗记载甚多。从现存史料看,随着时间推移,两大集团的斗争烈度呈现走高趋势。

袁绍在世时,河南、河北集团多使用谣言、谗害1类的斗争手段,尚不敢过分造次,这应与袁绍具备1定的政治威望有关。

袁绍身殁后,河南、河北集团的斗争逐渐失控,最终发展至刀兵相见,审配屠灭辛评家族,便是典型案例。

从历史背景出发,袁氏集团内斗强度升级,应与袁绍死后诸子僭立有关。

袁谭、袁尚均不具备乃父威望,又不自量力,贪慕大位,最终致使集团分裂。

河南士依附袁谭、河北士依附袁尚,双方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权力斗争。

这仨龟儿子内斗的原因,是“谓天下可定于己也”。

袁绍真实实力有多强,被陈寿隐于此处说明。

袁氏本兄弟相伐,非谓他人能间其间,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。--《魏书辛毗传》

审配、逢纪与辛评、郭图争权,配、纪与尚比,评、图与谭比。众以谭长,欲立之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两大集团的斗争案例,在上1小节中已有详尽论述,不过在不同时期,斗争烈度亦存在明显差异。

袁绍生前,如沮授这种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尚可保全性命;

袁绍死后,逄纪、辛评、审配等人则无1例外付出了生命乃至宗族的代价。

先看许攸许子远。

许攸,南阳人,河南集团重要成员,亦是袁绍在洛阳时代的“奔走之友”。

(袁绍)与张孟卓(张邈)、何伯求(何颙)、吴子卿、许子远(许攸)、5德瑜(5琼)等皆为奔走之友。--《英雄记》

许攸与河北集团的关系相当不睦,在官渡之战的白热化时期,他留在邺县的家属竟被守将审配“收治”,导致其亡命投曹,最终改易了官渡之战的走势,也侧面加速了袁绍的败亡。

审配不识大体,送给袁绍1场大败。

审配以许攸家不法,收其妻子。攸怒,叛绍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

审配留守后方,本应稳定人心,结果却公报私仇,收捕戮力前线的重臣家属,以至动摇军心,最终害人害己。袁军败殁后,审配在前线效力的两个儿子也沦为战俘(见前引《后汉书袁绍传》)。

审配收治许攸家属的理由是“攸家不法”,然而审配宗族,本身便是河北地区最大的“不法”豪右之1,他们“藏匿罪人,为逋逃主”、“豪强擅恣,亲戚兼并”,乃是比许攸更加可怕的存在。

袁氏之治也,使豪强擅恣,亲戚兼并;下民贫弱,代出租赋,衒鬻家财,不足应命。审配宗族,至乃藏匿罪人,为逋逃主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许攸是流寓士人,在冀州并无根基,其家族是否“不法”实难定论,而审配家族的“擅恣”却是铁1般的事实。

袁绍死后,黎阳失守的原因是审配借刀杀人想除掉逄纪;

而邺城陷落的直接原因便是审配之侄审荣卖主求荣,暗通曹操,可知审氏家族纵心所欲,擅作威福并非偶然。

审配在某本书中被写成忠臣,呵呵,好忠!好臣!

(审)配兄子(审)荣守(邺县)东门,夜开门内太祖兵,与配战城中,生禽配。--《魏书袁绍传》

许攸被“收治”的家属之后不见记载,按审配在袁绍死后将政敌辛评家族满门处死(辛评之弟辛毗投曹,幸免于难)的残酷手段,许攸家族的下场亦不难想见。

第2个,逄纪逄元图。

逄纪,南阳人,河南士人集团成员。如前所述,他是谗杀河北集团重臣田丰的元凶。然而逄纪却多次向河北集团的另1位重要人物审配示好。按《英雄记》所载“(审配)更与纪为亲善”,可知审配之前与逄纪存在严重隔阂,因此才会“更(变)为亲善”。

或有谗配于绍,绍问纪,纪称“配天性烈直,古人之节,不宜疑之”。绍曰:“君不恶之邪?”纪答曰:“先日所争者私情,今所陈者国事。”绍善之,卒不废配。(审)配由是更与(逄)纪为亲善。--《英雄记》

然而这相对和谐的1幕,仅发生在袁绍在世之时。袁绍死后,集团分裂,以郭图、辛评、辛毗为代表的河南集团依附袁谭,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集团依附袁尚。而南阳人逄纪,此时背离了自己的集团,转而跟随审配依附袁尚。

(审)配、(逄)纪与(袁)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