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卫府大纛升,壮士气豪雄1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209 字 12个月前

在司马懿的太尉之上。

但“录尚书事”(总揽朝政)的权力,说明了彼时2人完全对等的政治地位。

拜(曹爽)大将军,假节钺,都督中外诸军事,录尚书事,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齐王即帝位,迁(司马懿)侍中、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,与(曹)爽各统兵3千人,共执朝政。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由于司马懿在地方设置“大中正”,垄断了选举权,因此曹爽讽喻夏侯玄致书司马懿,欲改易制度,详见《夏侯玄传》。

之后曹爽又授意群臣推举司马懿为“太傅”(上公),希望通过地位上的尊崇,使司马懿在“录尚书事”的问题上做出让步。使尚书台奏事先呈报自己,从而得制轻重。

(曹)爽白天子,发诏转(司马)宣王为太傅,外以名号尊之,内欲令尚书奏事,先来由己,得制其轻重也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有1种观点,认为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,是明褒暗贬,这是不对的。因为无论是太尉(3公)还是太傅(上公),均是荣衔,并无实权。

司马懿真正的权力,来自在内“录尚书事”,与在外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。而曹爽并未剥夺(也无法剥夺)司马懿这两项特权。

换言之,曹爽尊崇司马懿,实际是自己先做出高姿态,希望司马懿投桃报李,做出让步。

这与《曹爽传》中记载的,“初以太傅功高德劭,恒父事之”是完全吻合的。

初,(曹)爽以(司马)宣王年德并高,恒父事之,不敢专行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至于被收归的权力,来自尚书台。彼时尚书台的负责人,名义上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,实际由何晏、邓飏、丁谧等人把持。

(曹)乃以(何)晏、(邓)飏、(丁)谧为尚书,晏典选举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其中何晏是曹操女婿,丁谧是谯沛出身,也是曹操妻族丁氏的族人,邓飏凭借与何晏同乡(南阳)关系入统台阁,曹爽借此牢牢控制了中央的人事任免权。

在控制京畿的军政问题上,曹爽任免毕轨为司隶校尉(京畿刺史),李胜为河南尹(洛阳是河南郡治)。

其中毕轨儿子尚曹魏公主;李胜出身南阳,与驸马何晏同乡,均党附曹爽。

(毕)轨司隶校尉,(李)胜河南尹。--《魏书曹爽传》

通过正始初年的1系列操作,曹爽将京畿地区的军政大权,与中央的用人权,牢牢掌握在手中。

是哪个狗贼说曹爽昏聩、4意妄为的?

人家这套操作绝无问题!

真正影响曹爽声望的,是正始5年的讨伐季汉。

正始5年(244)3月,曹爽与表弟夏侯玄,急匆匆前往长安,发动伐蜀战役。

由于事先准备不足,加上途遇暴雨,伐蜀无功而返,严重损害了曹爽的个人威望。

大将军曹爽,盛夏兴军伐蜀,蜀拒守,军不得进。--《魏书钟毓传》

此役在魏国被称作“骆谷之役”,在蜀国被称作“兴势之战”。在《曹爽传》、《夏侯玄传》、《后主传》、《费祎传》、《姜维传》与《王平传》中均有涉及。

兴势之役,王平捍拒曹爽。--《蜀书姜维传》

需要注意的是,曹爽西征,并不是针对蜀汉,而是针对司马懿。

曹魏正始2年(241)吴军伐魏,司马懿往讨。正始4年(243)司马懿又在皖城大破吴将诸葛恪,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威望。

可见司马懿的“都督中外诸军事”权力,至少在正始4年依然未被剥夺,权位如故。

(正始)4年秋9月,帝(司马懿)督诸军击诸葛恪,车驾送出津阳门。(魏)军次于舒,(诸葛)恪焚烧积聚,弃城而遁。--《晋书宣帝纪》

针对司马懿在前线的节节胜利,曹爽自然是坐不住的。

翌年遂发动骆谷之役(244),试图通过“建立军功”而弥平与司马懿的名望差距。

由于此战“志不在伐蜀”,而且曹爽、夏侯玄在领兵能力上确实远不及司马懿,遂惨败,在党争大戏中折了1阵。

在曹爽返回洛阳时,留下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,与右将军夏侯霸共镇长安。

(夏侯玄)为征西将军,假节都督雍、凉州诸军事。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。--《魏书夏侯玄传》

雍凉地区是司马懿曾经活跃的前线,当地遍布其党羽,因此曹爽想利用安插夏侯玄来“败中求胜”。

可惜,此举不仅提前断送了自己的性命,也连累了夏侯玄最终被杀。

注意,这才是2党之争的转折点!

下1章,咱们继续说。

今日9点之前,奉上第2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