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章 反覆名藉藉,一朝天下知2(4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835 字 11个月前

其中陈群镇抚的酇县,也隶属豫州沛国(见《续汉书郡国志》)。

可见沛国中的大部分县邑,当时(200)均已倒向刘备。

刘备发动叛乱时(199-200),自守小沛,留关羽守下邳(见前文注引《先主传》)。

照此推断,张飞当时很有可能跟随刘备同在小沛。

换言之,夏侯氏“在本郡樵采”时,沛国正处在刘备的控制下。

张飞近水楼台,因此才能毫无阻力地强娶夏侯氏。

本书中,云某沿用了这个设定。

而且,张飞这次抢老婆…诸君不要以为是偶然事件!

这是张飞蓄谋已久的!

其实,所有的偶然,都是蓄谋已久的必然!

夏侯氏的相关史料中,有1处比较怪异的记载,即“张飞知其良家女”。

(张)飞知其良家女,遂以为妻。--《魏略》

“良家女”是1个时代色彩较强的概念,它与3从4德无关,而是指出身于巫、医、百工、商贾家庭之外的女子。

如淳云:(良家子)非医、巫、商贾、百工也。--《史记索隐》

举例而论,刘备曾经织席贩履,织席是百工,贩履是商贾,那么刘备便不是“良家子”。董卓出身地方豪强,也没有从事过商业、手工业,因此董卓便是“良家子”。

注:关于刘备的“非良家子”身份,见方诗铭《刘备与公孙瓒》1文。

汉桓帝末,(董卓)以6郡良家子为羽林郎。--《魏书董卓传》

问题在于,张飞如何知道对方是“良家女”呢?

从史料推测,张飞在跟随刘备委质曹操时(198-199),与曹营诸将曾有过往来。在此期间,他对夏侯氏可能有所了解。

《张飞传》记载,吕布死后,刘备等人跟随曹操“还许县”。这是解释该问题的关键线索。

先主从曹公破吕布,(张飞)随还许,曹公拜(张)飞为中郎将。--《蜀书张飞传》

刘备在建安3年(198)归顺曹操,同年(198)参与了围剿吕布的军事行动。然而吕布覆灭后(199),曹操并未直接返回许县,而是先赴兖州山阳昌邑,同年4月又前往河内野王。河内平定后,曹操才返回许县。

(建安)4年春2月,(曹)公还至昌邑。张杨将杨丑杀杨,眭固又杀丑,以其众属袁绍,屯射犬(野王县有射犬聚,见《续汉书》)。夏4月,进军临河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彼时的刘备集团,作为曹操的附庸势力,既然1同“还许县”,便很可能也参与了沿途的军事行动。

从历史渊源上看,早在中平末年(189)刘备便曾跟随曹操前往沛国募兵,双方或许在转战途中故地重游。

灵帝末年,(刘)备尝在京师,复与曹公俱还沛国,募召合众。--《英雄记》

张飞既然被曹操授予中郎将,那他与曹营诸将便1定有过短暂交往。

从《魏书》记载看,董昭、程昱、刘晔等人对张飞颇有了解;

从“据水断桥”的事件看,曹纯等宗室对张飞也颇知根底。

太祖令刘备拒袁术,(董)昭曰:“备勇而志大,关羽、张飞为之羽翼,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!”--《魏书董昭传》

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,(程)昱料之曰:“……刘备有英名,关羽、张飞皆万人敌也,(孙)权必资之以御我。”--《魏书程昱传》

(刘)晔进曰:“……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,关羽、张飞勇冠3军而为将,蜀民既定,据险守要,则不可犯矣。”--《魏书刘晔传》

因此,不能排除张飞通过与曹营将领的交流、提前了解甚至结识夏侯氏的可能性。

在丧乱之世中,像夏侯氏这种弱女子,1旦沦为俘虏,下场往往是凄惨不可名状的。

但其人不仅没有受辱,还被张飞立为正室,这本身就说明幕后……

您品,您细品!

考虑到夏侯氏被虏时“年十34”,处在两汉成婚年龄的下限,可知张飞的抢劫目标颇为明确。

同时,张飞又知道对方出身“良家女”,因而“以为妻”。

种种迹象表明,张飞对夏侯氏或许早有了解。

按杨树达《汉代婚丧礼俗考》的“婚年”词条,两汉婚配奉行“男大于女”的原则。可知张皇后与刘禅的年龄差异不会太大。

张飞之女既然与刘备之子平辈,那夏侯氏生育2女时,也应该在建安十2年(207)前后。

按夏侯氏于建安5年(200)被张飞所娶,那她在生育女儿之前,很有可能还为张飞生育过儿子。

《魏略》记载,夏侯氏“产息女”,息即子嗣。

比如陈登的儿子陈肃,便被称作“陈登息”。

(张)飞知其良家女,遂以为妻,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