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 反覆名藉藉,一朝天下知5(4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253 字 11个月前

十3年(218)许县已经发生过1次叛乱,彼时太医令吉本,少府耿纪,司直韦晃,金祎等人发动兵变,打算挟持天子投奔荆州,依附关羽。

(耿纪、金祎)欲挟天子以攻魏,南援刘备。--《3辅决录注》

时关羽强盛,京兆金祎等,谋挟天子以攻魏,南引关羽为援。--《资治通鉴》

耿纪之乱声势颇大,彼时(218)连许县的留府长史(即2号人物)王必都被乱兵杀了。曹操闻讯惊惧交加,将许县的大臣械送至邺,尽数屠戮。

在关羽兵出南郡,威震华夏的时刻(219),不仅民心思变,恐怕连许县与邺县的汉官,也不免“春心荡漾”。在此背景下,留守邺县的曹丕,必须彻底肃清阵营内部的“潜在坏分子”,那些具备了“荆州背景”的士人,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开刀对象。

再谈谈曹操临终,替嗣君铺路的问题。

除了上述被诛杀的要犯,还有1些人物,虽然也牵涉进魏讽案,但并未被杀,而是遭遇贬谪。

其1是杨俊,其2是钟繇。

但这两个人物的贬谪原因,又各不相同。

(1)杨俊

杨俊遭遇贬谪的原因,名义上是他办事不利,没有提前发现魏讽的阴谋。实际是因为他党附曹植,威胁嗣君地位。

太祖征汉中,魏讽等谋反,中尉杨俊左迁。--《魏书徐奕传》

太祖嫡嗣未定,密访群司。(杨)俊称临菑(即曹植)犹美,文帝常以恨之。--《魏书杨俊传》

前文已详述,魏讽逆案本就是子虚乌有,系曹氏父子1手捏造。杨俊作为中尉(邺县治安长官),显然不可能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
然而在曹操身体状况日趋恶劣的情况下(彼时距离死亡还剩3个月),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后事。在太子名分已定的情况下,作为曹植党羽的杨俊,很明显已经不适合与曹丕1起呆在邺县,因此左迁为平原太守,发配青州,远离邺县。

(曹操)左迁(杨俊)平原太守。--《魏书杨俊传》

实际在魏讽案同年(219),曹操便诛杀杨修,削弱曹植羽翼。

杨俊左迁平原太守,与杨修被杀,其实本质相同。

杨俊与杨修都是曹植党羽,而杨修被杀,与杨俊被贬,均发生在建安2十4年(219)9月。

2十4年秋,(曹)公以(杨)修前后漏泄言教,交关诸侯(指曹植),乃收杀之。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。--《典略》

可见杨俊被贬,无关乎魏讽,实际是曹操通过打压曹植,稳固曹丕的嗣君地位。

(2)钟繇

钟繇遭遇贬谪的原因,名义上是他举荐魏讽,识人不明;实际是曹操留给曹丕“赏功罚罪、布施恩德”的机会。

9月,相国钟繇坐西曹掾魏讽反,免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魏讽案既然是杜撰之事,钟繇因为“举荐有罪”而受到牵连,显系冤案。

钟繇的政治立场与杨俊恰恰相反。

钟繇是铁杆曹丕党人,2人私交甚笃,甚至公开诗文唱和,互赠礼物。

文帝在东宫,赐(钟)繇5熟釜,为之铭曰:“于赫有魏,作汉藩辅。厥相惟锺,实幹心膂。”--《魏书钟繇传》

曹操既然决心传位曹丕,为何要贬谪曹丕的党羽钟繇呢?

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。

曹操就是要通过贬谪钟繇,而将重新提拔的机会,留给曹丕。

这与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提到的“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”是相同道理。

果不其然,曹丕嗣位之后(220),立刻将废为庶民的钟繇,重新启用为大理(最高司法长官),同年曹丕称帝,又把钟繇迁为廷尉(9卿),寻迁太尉(3公)。

文帝即王位,复(钟繇)为大理。及践阼,改为廷尉,进封崇高乡侯。迁太尉,转封平阳乡侯。--《魏书钟繇传》

通过1系列恩威并施,新君曹丕将颍川士族牢牢笼络在手中。

杨俊与钟繇之贬,原因看似相同(魏讽案),实际是云泥之别。

曹操父子的权谋诈术,可见1斑。

如果从曹操在确立太子(217)之前曾经有意扶持曹植,并援引支持丁仪兄弟(曹植党羽)的记载来看,出身沛国的丁仪,实际是曹操用来扶持曹植、打击曹丕(崔琰、毛玠、徐奕)的工具。

(曹)植既以才见异,而丁仪、丁廙、杨修等为之羽翼。--《魏书陈思王传》

丁仪字正礼,沛郡人也。--《魏略》

由此推之,同为沛国出身的魏讽,或许亦是曹植党羽。

这可能也是魏讽被杀的原因之1。

当然,因为魏讽档案被尽数销毁,此处仅作猜想。

魏讽案中相继罹难的众多士人,虽然下场相似,但原因却各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