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章 后宅恐难宁,丈夫将欲行下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447 字 11个月前

乃至东晋时代,江左地区的诸多神棍,皆伪托李姓,转相诳惑。

东晋方士葛洪,记载称“吴郡李宽,能做蜀语”,自称“仙翁”。

结果随着时间流逝,李宽又聋又瞎,齿堕发白,乃至“忘其子孙,与凡人无异”。

后有1人,姓李名宽,到吴而蜀语,能祝水治病颇愈……余亲识多有及见宽者,皆云(李)宽衰老羸悴,起止咳噫,目瞑耳聋,齿堕发白,渐又昏耗,或忘其子孙,与凡人无异也。--《抱朴子道意》

至于东吴孙权,宠信的王表、华乡等方士,均是无耻至极、谄佞之尤的败类。

华乡(1作华向)事迹今已失考,王表事迹见诸史册。

按《吴主传》记载,临海县民王表,号称“不见其形”,精通隐遁之法。这类骗术,在方术界的学名叫“坐在立亡”。

临海罗阳县有神,自称王表。周旋民间,语言饮食,与人无异,然不见其形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
孙权病重时,屡遣使者“诣王表请福”,结果“王表亡去”,孙权遂死。

(东吴)诸将吏数诣王表请福,(王)表亡去。夏4月,(孙)权薨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
周昙在《咏史诗》中,将此事生动地归纳为“不听人臣听鬼神”,大加嘲弄。

王表闻声莫见身,吴中(指孙权)敬事甚君亲。是知邦国将亡灭,不听人臣听鬼神。--《咏史诗》

汝南有猎户,置网捕得1獐,路人经过,窃獐而去。

窃獐者心不自安,于是留下1枚随身携带的鲍鱼,以作补偿。

猎户归家,见网中鲍鱼,大吃1惊,“以为天神,不敢持归”。

本主来,于罥中得鲍鱼,怪之,以为神,不敢持归。--《抱朴子道意》

愚民谣言4起,乃至“共为起屋立庙”,号为“鲍君”。

前后78年,香火不绝。

村里闻之,因共为起屋立庙,号为鲍君。后转多奉之者,丹楹藻棁,钟鼓不绝……积78年。--《抱朴子道意》

直到窃獐者自首,众论哗然,淫祀乃止。

这是多么荒诞可笑?

然而,结合当时普遍文盲的社会背景,此事便显得理所当然。

自古及今,“长生不老”都是人类的普遍追求。

统治阶层掌握的力量大,因此对方士、丹砂的需求更为强烈;

小民百姓掌握的力量小,不得不求之于神仙精怪,遂成淫祀。

可见无论追求“方术”还是“淫祀”,其实内核都是相同的。

换言之,如果小民百姓也有吃用不尽的金山银海,1呼百应的权力地位,想必他们也不会祭祀“神树”、“鲍君”1类的妖妄邪物,而是直接效法秦皇、汉武,寻蓬莱之岛,求金丹之药了。

需要明确,无论是丹砂还是长生术,大抵言过其实,不可置信。

丹砂是炼制“还丹”、“金液”的原材料,咱们现代人都知道,朱砂便是氧化汞,为5大重金属之1,有剧毒。

然而在古人眼中,“服金者寿如金,服玉者寿如玉”,尚未脱离朴素的思维逻辑,贻害非浅。

玉亦仙药,但难得耳。玉经曰:服金者寿如金,服玉者寿如玉也。--《抱朴子仙药》

至于金丹术以外的“修仙之术”,无外乎行气、导引1类的小法,养生功能尚且有限,遑论长生不死。

但彼时这类邪说流毒甚广,深入人心;

南朝学者颜之推还以身试法,极力鼓吹,并信誓旦旦地表示“神仙之事,未可全诬”。

神仙之事,未可全诬……吾尝患齿,摇动欲落,饮食热冷,皆苦疼痛。见《抱朴子》牢齿之法,早朝叩齿3百下为良;行之数日,即便平愈。--《颜氏家训养生篇》

方术又强调“房中术”的重要性,甚至号称“黄帝御女1千2百,白日飞升”。

呵呵,荒诞已极!

俗人闻黄帝以千2百女升天,便谓黄帝单以此事(指房中术)致长生。--《抱朴子微旨》

至于金丹术中的“内丹术”,即体内结丹之法,更是1无可采。

在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笔下,内丹“大如弹丸黄如橘,中有嘉味甘如蜜”。

照此描述,此非金丹,实乃柑橘。

出彼玉池入金室,大如弹丸黄如橘,中有嘉味甘如蜜,子能得之谨勿失。--《抱朴子微旨》

葛洪在论述此法时,大概也1知半解,只好遮掩为“此先师之口诀”;

把这些鬼话统统推给死人,可笑无过此者。

《3国志》中虽然大量记载了方士与方术,但对于明显的歪理邪说,也大加痛斥。

陈寿在《吴主传》嘲笑孙权“谗说殄行,胤嗣废毙”,在《明帝纪》叹息曹叡“不聿脩显祖,阐拓洪基,而遽追秦皇、汉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