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三章 农闲发明忙,偷闻佳人香5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390 字 12个月前

完的事儿,我之前告诉过你了,是你自己忘了。”

曹操暴怒:“这难道是小事儿?我还能忘了?!”

从此,曹操对荀彧彻底失去信任,只维持个大面上客气。

(荀)彧阳惊曰:“昔已尝为公言也。”太祖曰:“此岂小事而吾忘之!”彧又惊曰:“诚未语公邪!……”彧无对,谢阙而已。太祖以此恨彧,而外含容之,故世莫得知。--《献帝春秋》

伏完死于建安十4年(209),前1年爆发了赤壁之战。

而荀彧本传包括裴注,记载荀彧最后1次给曹操出谋划策,恰好是赤壁之战同年的荆州征伐(208)。

自此之后,包括赤壁之战在内,荀彧便不见记载,直到建安十7年荀彧暴死。

而有意思的是,荀彧停止给曹操出谋划策之后,曹操打仗的水平便有了肉眼可见的下滑。

赤壁之战自不必提,潼关之战中,曹操更是险些被马超neng死。

建安十7年,荀彧为大汉赴义后,曹操更是危机处处。

关公北伐,甚至将曹到迁都。

华歆传,只记载官渡之战同年(200)华歆入曹营,先为议郎,后从尚书迁尚书令,还特意提了1句:代替荀彧做尚书令。

但是具体时间无考。

歆至,拜议郎,参司空军事,入为尚书,转侍中,代荀彧为尚书令。--《魏书十3》

可知,华歆代替荀彧做尚书令,当为建安十4年(209),伏完事件爆发之后。

这年,也是荀彧彻底失去信任,成了曹操眼中的“官场混子”、“意志不坚定的职场油子”、“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”的同1年。

这也清楚解释了,为什么从赤壁之战到荀彧死前,荀彧完全消失于记载。

提到继任尚书令华歆,不得不多讲1句。荀彧死后第3年(214),华歆奉命捉拿伏后。

汉帝把皇后藏在皇宫中的暗道内。

华歆当时已年近6旬,不顾老迈的身躯,1马当先,身先士卒,率领虎贲甲士砸碎了宫墙,把伏后揪出来勒死。

(曹公)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(御史大夫)副,勒兵入宫收后。闭户藏壁中,歆就牵后出。时帝在外殿,引虑于坐。(伏)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:“不能复相活邪?”帝曰:“我亦不知命在何时!”----《后汉书皇后纪第十-下》

哈哈哈,刘协就是这么窝囊。

呵呵呵,华子鱼,渊清玉絜,有礼有法;然观其所为,谬之甚矣。----这是裴松之所说。

而这,才是曹操眼中合格的尚书令。

华歆此举,将曹操那残暴不仁的真面目,暴露得淋漓尽致!

这也是伏寿历史上的命运和结局。

赵旻既知伏寿悲惨遭遇和结局,又怎么可能不怜惜?

建安十7年(212),荀彧挂着光禄大夫的闲散职称,奉命去寿春劳军暴死,年仅50。

若按今天的实岁标准计算,年仅49。

荀彧之死,绝非正常死亡,而是被杀或自杀。

因为荀彧本传对死亡原因的记载,是“以忧薨”。

这3个字,是官修史辞令下,对“非正常死亡”的1种固定书写格式。

两汉时期,“忧死”是形容“被逼自杀”写法。

比如何进兄弟逼杀灵帝生母董太后,太后忧死。

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太后怎么死的(民间归咎何氏)。

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,收重,(董)重免官自杀。(董)后忧怖,疾病暴崩,在位2十2年。民间归咎何氏。--《后汉书皇后纪第十-下》

类似写法还有什么“精神病发作死”(狂疾暴死)。

比如刘璋的哥哥刘瑁,在曹操的挑拨离间下,被刘璋所杀。

(曹公)加(刘)璋振威将军,兄(刘)瑁平寇将军。瑁狂疾物故。--《蜀书1》

荀彧死因,说法极多。

“空食盒”是最常见的。

实际操作中,根本没那么斯文,也没那么麻烦。

荀彧作为1个曹操眼中失宠多年、不与其人合谋篡位的“异端败类”,很可能是直接赐毒药,甚至出现华歆“毁墙牵出勒死”那种斯文扫地的手段。

空食盒,不过是后人替荀令君寄托的1种美好想象罢了。

而且,咱们不妨大胆想象1下,前1年潼关之战,曹操险些被马超neng死,其人怎么可能不迁怒荀彧?

毕竟荀彧已多年未献计。

这…似乎与袁绍neng死田丰差不多吧?

空食盒的出处,来源于东晋的孙盛。

孙氏的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咸熙2年(265),荀彧被追封为太尉。

咸熙是曹魏最后1个年号,司马炎都快登基了,离荀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