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六章 单于夜遁逃,大雪满弓刀4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555 字 12个月前

,是仁弟曹纯,记载更加简略。靠裴松之的校补,才勉强拼凑出模糊的轮廓。

虽然陈寿、王沈等人对曹仁的过往竭力回避,但透过散碎的史料,依然可以窥见其背后故事。

谯沛曹氏是东汉末期的新贵。其发迹滥觞,始自“入宫为宦,历仕4朝”的阉人曹腾。

在与曹操平辈的“诸夏侯曹氏”当中,曹仁是唯1的异类。

谯沛的诸夏侯曹们,或者“谆谆好学”、或者“家富于财”、或者“事亲至孝”,大抵处在“暴发户向门阀”的转化阶段。

梳理曹氏宗人与外家,其早年履历大致如下:

(1)夏侯惇

夏侯惇尊师重道。

早年因为“人辱其师”,其人便抽刀斩之。

其人成年后“身在军旅、迎师受业”,得到时人的交口称赞。

(惇)年十4,就师学,人有辱其师者,惇杀之。虽在军旅,亲迎师受业。--《魏书夏侯惇传》

(2)夏侯渊

夏侯渊事亲至孝。

早年逢兖、豫灾荒,渊弃幼子,而养亡弟孤女。

时兖、豫大乱,渊以饥乏,弃其幼子,而活亡弟孤女。--《魏略》

不幸的是,夏侯小姐未及成年,便被张飞掳走强娶。

(3)曹洪

曹洪豪富,史不绝书,乃至文帝“求绢不得而衔恨”。

曹操在世时,谯县稽核每户家产,称曹操与曹洪“家资相等”,曹操大笑,自嘲远不及子廉之富。

谯令平(曹)洪赀财与(曹)公家等,太祖曰:“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!”--《魏略》

而且曹洪仗着伯父曹鼎为尚书令,年纪轻轻便步入仕途,官至蕲春县长。

(4)曹纯

曹纯与曹洪相似,家富于财且年少发迹。童仆门客百余人,十8岁入朝为黄门侍郎,特为清贵。

(曹纯)承父业,富于财,僮仆人客以百数。年十8,为黄门侍郎。--《英雄记》

(5)曹邵

曹邵至忠至孝。豫州牧黄琬追杀曹操时,曹邵以身殉死,护佑曹操脱险。

因此,其子曹真,特受武、文2帝宠爱。

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,太祖避之,而(曹)邵独遇害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除上述与曹操平辈的诸夏侯曹氏,《魏书9》还记录了两位曹操的子侄辈,即曹休与曹真。

曹真即曹邵子,幼年被曹操收养,不论。

曹休则“事母至孝”。宗族流散时,独负老母,渡江至吴,又流徙荆州,转归中土。母薨,曹休“形容憔悴、水米不进”,时人嘉之。

(曹)休丧母,至孝。(文)帝使侍中夺丧服,使饮酒食肉,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由上可知,曹操发迹时的“诸夏侯曹氏成员”,均具备了“至孝”或“豪富”等特征。

唯有曹仁,脱离故乡,独自跑到扬州庐江、9江1带去做马贼;还聚集了千余强盗,打家劫舍。

其人之举止,与谯沛宗族大相径庭。

(仁)阴结少年,得千馀人,周旋淮、泗之间。--《魏书曹仁传》

因此,便有必要探究曹仁的行为动机。

次子曹纯,赢家通吃;

长子曹仁,却1无所得。

按《魏书》记载,曹仁与曹纯是同父兄弟;

按《英雄记》所载,2人还是同产兄弟(即同母兄弟)。

(曹)纯字子和。年十4而丧父,与同产兄(曹)仁别居。--《英雄记》

可怪之处,是弟弟曹纯“承继家业、豪富多金”,哥哥曹仁却“流徙淮泗、落草为寇”。

(曹纯)承父业,富于财,僮仆人客以百数,纯纲纪督御,不失其理,乡里咸以为能。好学问,敬爱学士,学士多归焉,由是为远近所称。--《英雄记》

既然曹仁与曹纯同父同母,可知均为嫡子。

仁为长、纯为幼,完全没有“嫡长子吃土、嫡次子吃肉”的道理。

可知曹仁因为某些缘故,丧失了继承权。

按曹纯“年十4丧父”,而“同产兄曹仁别居”的记载看,曹仁应该早已被曹炽逐出家门。

注意:曹炽即曹仁、曹纯生父。

(曹纯)与同产兄(曹)仁别居。--《英雄记》

按制度规定,父母不死,兄弟不准“别居”(即分家)。

即使在明清时代,如父母尚在,而子女胆敢未经准许而别居,上告县官是要受杖责的。

可知曹炽死前,曹仁便已离开父母与弟弟,另立门户。

因此弟弟曹纯继承全部家业,也就能得到解释。

同时,可以从《英雄记》、王沈《魏书》与《3国志》的记载中,大致推断出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