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章 单于夜遁逃,大雪满弓刀终(4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540 字 11个月前

彼时刘协仅有9岁,无异傀儡,根本不具备处理政务的条件。

由此可知,此次政治表演,不过是董卓演给天下人看的把戏罢了。

历史也确实是如此发展。

董卓在“平反冤案、以从人望”之后,立刻将自己从太尉晋升为相国。

“董相”之名也自此而始。

于是悉复(陈)蕃等爵位,擢用子孙。寻进(董)卓为相国。--《后汉书董卓传》

与董卓共同参与表演的黄琬与杨彪,2人的出身履历,比较值得关注。

司徒黄琬是荆州江夏人,本是豫州牧,被董卓征召为司徒。

其幕后勾连,恐怕与他中平年间(184-189)出任“右扶风”有关。

中平初,(黄琬)出为右扶风。--《后汉书黄琬传》

黄琬履职的(司隶)扶风,与董卓的老家(凉州)陇西临洮相距不远,均在关中。而扶风郡与临洮郡,在3国时代均被划入雍州,可知风土习俗应当比较接近。

是时不置凉州,自3辅拒西域,皆属雍州。--《魏书张既传》

且董卓长期活跃在扶风地区,曾有“屯军扶风”的记载。与黄琬应有故交。

时6军上陇西,5军败绩,(董)卓独全众而还,屯住扶风。--《魏书董卓传》

黄琬在灵帝末期出任豫州牧,而董卓集团的吏部尚书周毖,其父周慎亦曾出任豫州刺史。从这个角度看,或许黄、周2家亦有私交。

周珌(毖),豫州刺史(周)慎之子也。--《东观汉记》

司空杨彪出身弘农,与黄琬履职的右扶风,在东汉时代同属司隶校尉部;

且杨彪父杨赐是黄琬仕途的举主,两家亲近可见1斑。

光和末,大尉杨赐上书荐(黄)琬有拨乱之才,由是征拜议郎,擢为青州刺史。--《后汉书黄琬传》

更重要的是,杨彪之祖杨震,名闻天下,号称“关西孔子”。

董卓作为雍凉豪族,对弘农杨氏必然有所敬畏。

再加上杨彪与汝南袁氏通婚(杨彪娶袁术姊妹),因此在董卓与袁隗合作的环境下,受到重用理所应当。

(曹操)以杨修颇有才策,而又袁氏之甥也,于是以罪诛修。--《魏书曹植传》

实际杨彪的前任司空,也恰恰就是董卓。

中平6年,(杨彪)代董卓为司空。--《后汉书杨彪传》

杨彪在关中朝廷中(190-195)可谓仕途显赫,虽曾被短暂免官,旋即复起,历任大鸿胪(9卿)、少府(9卿)、太常(9卿之首)、京兆尹(治长安)、光禄勋(9卿)、最终官至太尉(3公)。

这与其“出身关中”是不可分割的。

好,现在,咱们聊聊蔡琰老爹蔡邕。

在被董卓提拔的名士中,蔡邕是个异类。

他既非董卓的乡党,也没有仕宦履历上的交集,但其人特别受到董卓的宠信,被待以国士之礼。

蔡邕也投桃报李,竭诚尽忠,最终被王允所杀。

蔡邕之于董卓,无异于班固之于窦宪,陈琳之于袁绍。

(王)允曰:“昔武帝不杀司马迁,使作谤书,流于后世。方今国祚中衰,神器不固,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。”--《后汉书蔡邕传》

当然,王允这是在胡说8道!

王允是好人吗?

他是好人堆里挑出来的!

蔡邕是兖州陈留人,曾被征召为司徒掾属,做的都是言官、史官1类的虚职。与陇西出身,活跃在并、凉2州的董卓着实无关。

从出身籍贯来看,蔡邕的同乡,陈留高氏与袁绍联姻(高干、高柔是袁绍外甥,陈留人高顺疑似2高从兄弟),而袁隗又与董卓合作,发迹或许与此有关。

此事没有证据,权作猜想。

但从仕宦履历来看,蔡邕与关中士族的关系则非同1般,尤其是与杨彪,马日磾等人亲善。

蔡邕曾与杨彪、马日磾(di)等人共同撰写(续写)国史《东观汉记》,而杨彪与马日磾因为关中出身,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。

故此,云某称杨彪与蔡邕私交甚笃,并非言而无据。

复征(卢植)拜议郎,与谏议大夫马日磾、议郎蔡邕、杨彪、韩说等并在东观,校中书《5经》记传,补续《汉记》。--《后汉书卢植传》

杨彪是弘农门阀,前文已述;

马日磾则出身3辅(扶风),很受凉州集团的敬重。

蔡邕被杀时(192),马日磾曾奔走求情;

李傕秉政时(192-195),马日磾亦曾亦太傅身份(上公)出使关东,和解义兵。

太尉马日磾驰往谓(王)允曰:“伯喈(蔡邕)旷世逸才,多识汉事,当续成后史,为1代大典。且忠孝素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