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绍渡河逃亡时,“幅巾乘马,轻身迸走”,明显势穷力竭,残营中根本不可能留下7、8万之众。
这些被坑杀的降卒,实际就是跟随张郃、高览降曹的“重兵”。
这里需要注意,由于曹魏报功传统,习惯于“以1当十”(见《国渊传》),因此无论是“3十万青州兵”还是“坑杀8万降卒”,数量都颇有水分。
但无论如何,万余规模,无疑还是具备的。
(魏国)破贼文书,旧以1为十,及(国)渊上首级,如其实数。--《魏书国渊传》
换言之,张郃拿着万余颗人头,替自己交了1张鲜血淋漓的投名状。
张郃之于曹操,就类似章邯之于项羽。
领头儿的倒是鸡犬升天,可惜那万余口冤死鬼,抛骨荒野,不得超生。
3十年后(231)诸葛亮北伐,张郃追至木门道,飞矢中膝,卒。
(诸葛)亮还保祁山,(张)郃追至木门,与亮军交战,飞矢中郃右膝,薨。--《魏书张郃传》
张郃之死,明线上是死于诸葛亮的奇兵;
暗线上其人却是死于司马懿的猜忌。
司马懿畏惧张郃威名,逼迫张郃追击穷寇,最终导致张郃阵亡。
司马宣王使(张)郃追之,郃曰:“军法,围城必开出路,归军勿追。”宣王不听。郃不得已,遂进。--《魏略》
胡3省(《资治通鉴》作注人)评价此事时,便不无感慨地提到“懿实畏亮,又以张郃尝再拒亮(指街亭之战),名著关右,不欲从其计”。
张郃虽然精通兵略,但在3国两大兵家的联手阴谋下,却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。
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
呵呵,通俗来讲:善恶终有报,天道好轮回。不信抬头看,苍天饶过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