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章 普天迎正旦,黎庶展欢颜8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411 字 12个月前

是以硫酸抽提,所以会产生大量磷石膏。

土十条早已明令限制使用化肥。

腐植酸肥…万方和维普中的文献恐怕得有上万篇…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上1章说到,若可确定曹丕是严重的糖尿病,那么,其人后来的1系列举动,便显得合情合理了。

那么,曹丕的举动,又有何吊诡之处呢?

从《文帝纪》的记载,可以明显看到,孝子丕在继位之后,性格与行事作风存在1个变化趋势,即日益暴躁。

在黄初7年(226)即曹丕人生的最后1年,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爵赏由心,刑戮在口,无所顾惮,4行残暴,与登基之初判若两人。

若从“糖尿病”的线索入手,便会发现曹丕的异常行为,或与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有关。

此类病症的并发症多样,除了生理方面的口渴、多尿、代谢紊乱之外,还会影响心理状况。

西医学表明,在胰岛素不足、血糖浓度升高的情况下,有可能造成神经兴奋而引发情绪异常。

这1猜想的佐证,便是曹丕对政敌的处理手段,经历了1个明显的变化过程。

黄初初年的曹丕,对待政敌相对温和克制。

但随着时间发展,他对政敌的处理方式越发残忍;

到了黄初末年,连曾与曹丕有小小龃龉的曹洪,都被下狱论死,险些罹难。

曹丕继位之初(220),表现得相对宽仁,仅处死了曹植的铁杆党羽丁仪兄弟,而曹植集团的其余成员则被放过,杨俊(曹植心腹之1)等人甚至可以担任南阳太守1类的要职。

(杨)俊虽并论文帝(曹丕)、临菑(曹植)才分所长,不适有所据当,然称临菑犹美,文帝常以恨之。--《魏书杨俊传》

而到了黄初3年(222),曹丕突然杀心大作,在巡幸南阳时借口“巿不丰乐”将杨俊下狱。

杨俊的同乡司马懿作为“太子4友”,向曹丕“叩头流血”而未获应允,最终杨俊被迫自裁。

到了黄初7年(226),曹丕行事愈发暴虐,于正月将宗室曹洪下狱,理由仅仅是曹洪“家富而性吝啬”,曹丕少年时代曾“假求不称”(借钱不获)。

当时曹洪已经“自分必死”,在郭皇后、卞太后的轮番哭泣哀告之下,才幸免遇害。

按《晋书》,曹洪此番虽然苟全性命,但亦被“废为庶民”,在明帝继位后才得到重新启用。

(黄初)7年正月,骠骑将军曹洪免为庶人。--《晋书天文志》

同年(226),曹丕又以“指鹿作马”为借口将重臣鲍勋下狱。

廷尉3官(廷尉监、廷尉正、廷尉平)判决鲍勋“罚金2斤”,忤逆了曹丕旨意,又被1并收监。

(文帝)诏曰:“(鲍)勋指鹿作马,收付廷尉。”廷尉法议:“正刑5岁。”3官駮:“依律罚金2斤。”帝大怒曰:“勋无活分,而汝等敢纵之!收3官已下付刺奸,当令十鼠同穴!”--《魏书鲍勋传》

鲍勋案存在冤情(鲍勋早年曾与郭皇后之弟构衅,曹丕有公报私仇之嫌),因此太尉钟繇、司徒华歆、镇军大将军陈群、侍中辛毗、尚书卫臻、廷尉高柔1齐出面替鲍勋求情。

面对汹涌的舆论,曹丕竟不顾帝王之尊,派遣密使赴大理寺将鲍勋“拷竟”(拷掠致死),以至满朝“莫不为(鲍)勋叹恨”。

(文)帝以宿嫌,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,而(高)柔固执不从诏命。帝怒甚,遂召柔诣台;遣使者承指,至廷尉考(拷)竟(鲍)勋,勋死,(帝)乃遣柔还寺。--《魏书高柔传》

所幸,由于疾病的折磨,曹丕的狂悖行径未能延续,同年(226)5月便崩于嘉福殿。

按《明帝纪》提供的线索来看,曹叡被立为储君的同月,曹丕便骤然离世,其病情无疑已到无可挽回的地步。

7年夏5月,(文)帝病笃,乃立(曹叡)为皇太子。丁巳,即皇帝位。--《魏书明帝纪》

按《文帝纪》,曹丕在黄初7年(226)正月巡幸许昌时,因为城门崩坏而“心恶之”,最终“遂不入(城)”,此时其病症应已发作。

正月至5月,他先下狱曹洪、后诛杀鲍勋,且皆以小怨而致重刑,情绪显然已经失控。

7年春正月,将幸许昌,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,帝心恶之,遂不入……(5月)丁巳,帝崩于嘉福殿,时年4十。--《魏书文帝纪》

而前1年(225)的曹丕,还能够遣兵平定利城叛乱,临江亲征孙权,还军时又赴谯县祭祀桥玄,表现得相当正常。

按此推断,曹丕糖尿病的恶化及并发症的爆发,应始于黄初6年之末、7年之初。

最终在缺乏胰岛素及良医的情况下,曹丕自发病至死亡,前后竟不足半年。

张仲景当时已逝世,否则若其人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