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八章 日暮人渐归,群鸡犹啄黍终(3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126 字 11个月前

甚至还留下了“扶不起的阿斗”1类的谚语。

实际操作中,在“圣贤书”的问题之外,又有新的情况。

即:

封建王朝的创业之主,本身就是历史的捏造者。

这就导致其后世子孙,对权力更迭的认知,更加模糊。

在“宫廷教育”与“民间现实”严重脱节的情况下,居于深宫的帝王,往往对社会的运作方式、政治的阴暗血腥1无所知,因此也便很难有所作为。

试想,与民间彻底割裂的皇帝,整天读1些政治正确的圣贤书,却躲在宫里做决策,反过来指导老百姓应该如何如何,这不是屁股指挥脑袋吗?

因此,3国君主随着时间推移,素质也便1代不如1代。

曹操是创业之主,百战艰难;

曹丕的成长环境也恰逢乱世。

因此魏武、魏文两代,对民间疾苦有些了解,还算有所作为。

到了曹叡,可以算是深宫之中长大的“少爷羔子”了。

其人即位前(西历226),甚至“未尝与朝臣有所交接”,对民间自然更是懵懂无知。

(明)帝与朝士素不接。--《世语》

因此曹叡统治期间,骄奢淫逸、大兴宫室;吏治极端败坏、百姓饥寒冻馁、士卒妻离子散。

农夫废业,民有饥色。陛下不以是为忧,而营作宫室,无有已时。--《魏书杨阜传》

今上下劳役,疾病凶荒,耕稼者寡,饥馑荐臻,无以卒岁;宜加愍恤,以救其困。--《魏书高堂隆传》

万幸曹叡“持法甚严”,又能够知人善任,多次抵御了吴蜀的进攻,总算没闹出大乱子。

到了齐王、高贵乡公与常道乡公时代,不仅彻底与民间脱节,对宫廷政治的运作方式也不再了解,彻底成了书呆子。

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,就是这么变废的。

北宋时,司马温公修《资治通鉴》时,同样删减大量权谋之术…这是误人子弟啊!

综上,赵旻喜欢《尚书》才怪!

《左传》则不同,其中对权谋机变之术并不避讳…当然,也需要读者自行挖掘。

左公君子之名,诚非虚也!

接下来,咱们简单聊聊《3国志》中的趣事。

兄弟之间,偶尔也会闹别扭。

相比“豪气干云”的单薄,“嬉笑怒骂”反而更加立体。

建安十3年(西历208年)曹操征荆州,刘备在樊城,闻琮降,大惊奔走。

在当阳复为曹纯所败,逢关羽大遣舟船来迎,遂共至夏口。

刘备君臣飘飖江渚,浮萍无依。

关羽大怒,对着刘备骂道:

“昔日在许县会猎,我劝你杀了曹操,你听进去了吗!现在落魄至此,都是你当初不听话的缘故。”

及在夏口,飘飖江渚,羽怒曰:“往日猎中,若从羽言,可无今日之困。--《蜀记》

刘备被关羽1通训斥,满面羞愧,思绪不由回到了十年之前。

建安4年(199)刘备随曹公赴许,受封左将军,宜城亭侯。

出则同车,入则同席,显赫无比。

(曹操)表先主为左将军,礼之愈重,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。--《蜀书2先主传》

于是,刘备暗戳戳地辩白了1句:

“当时我觉得曹操是个好汉,不杀他是替国家“爱惜人才”。若天道在汉,你又怎知我当年做得不对呢?”

备曰:“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;若天道辅正,安知此不为福邪!”--《蜀记》

关羽听后作何感想,王隐没有记载。

不过裴松之读至此处,却忍不住笑骂:

“刘备就是因为彼时怕死,担心杀了曹操,必被操左右所杀,所以故作大言。其人哪里是什么“爱惜人才”!”

曹虽可杀,身必不免,故以计而止,何惜之有乎!既往之事,故托为雅言耳。--裴松之

裴氏1语道破玄机,将刘备的遮羞布扯得粉碎。

建安2十4年(219)刘备僭称汉中王,大封群臣。

关羽受封前将军。

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心中不悦,再次大骂:

“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!”

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怒曰:“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!”--《蜀书十1费诗传》

彼时的使者是益州“后部司马”费诗。后部司马是刘焉入蜀后设置,秩阶2千石,秩同郡守,可谓位尊权重。

费诗见羽怒,便变了面皮。先假惺惺地奉承了1番关羽的“英明神武”,末了,阴恻恻地补了1句:

“这可是大王赐给君侯的官位,你要是不收,可别后悔。”

君侯不受拜,如是便还。但相为惜此举动,恐有后悔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