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映在官修史料层面,便是《魏书》中具备独立列传的汝南籍曹魏臣子(“群雄”性质的袁绍、袁术不算在内),竟仅有和洽1人而已,与“汝、颍多奇士”的舆论环境完全不符。这无疑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映射。
(3)杜袭
杜袭能被曹操“独见,至于夜半”,可知他在3人之中最受宠待,其原因大约有2。
其1是乡党因素。
杜袭出身颍川。
同郡的荀彧、荀攸、戏志才、郭嘉、钟繇、陈群、赵俨、辛毗等人皆为曹魏集团肱骨肺腑,且相互不乏提携之举(如陈群为荀彧之婿)。
这也是杜袭兵败西鄂,却仍能被重新启用的重要原因。
其2是与故主的关系问题。
杜袭曾经“南適长沙”,参与过张羡之乱,与刘表为死敌;
相较之下,同在刘表麾下的和洽,其立场却稍有不同。
按《和洽传》,传主虽然1度抛弃刘表,却是“南度武陵”。
(和洽)与亲旧俱南从表,表以上客待之。洽曰:“所以不从(袁)本初,辟争地也。昏世之主,不可黩近,久而阽危,必有谗慝间其中者。”遂南度武陵。--《魏书和洽传》
在张羡之乱中,参与叛乱的3郡分别为长沙、0陵、桂阳,唯独没有荆南4郡中的武陵。
可知“南度武陵”的和洽,很可能从未参与过针对刘表的军事行动。
这也能够侧面解释为何3人之中,杜袭最受宠待,和洽次之,王粲再次之。
(建安)3年,长沙太守张羡率0陵、桂阳3郡畔(叛)表。--《后汉书刘表传》
显而易见,杜袭与故主的关系撇得最清,他与刘表实为寇仇;
和洽则消极避世,趋于中立;
王粲是刘表姻亲,休戚与共,在曹营中身份最为尴尬。
注意:《王粲传》称刘表对传主“不甚重也”只是《魏书》视角下的避讳之辞。
按王粲在刘表死后有资格劝降刘琮,其地位可想而知。
比较而言,杜袭的所作所为,与他的颍川同乡陈群颇为相似。
陈群亦曾受到刘备礼遇,但他在转投曹操之后却卖力镇压故主,以撇清与刘备的君臣关系。
类似事件并非孤例,既是自保之计,亦是进身之策。
刘备临豫州,辟(陈)群为别驾。--《魏书陈群传》
自刘备叛后,东南多变。太祖以陈群为酂令,(何)夔为城父令,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,其后吏民稍定。--王沈《魏书》
了解到种种历史背景,再重新审视陈寿在该卷卷末的赞语,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。
“清和干理”的和洽,在刘表麾下碌碌无为,栖遁避世;
“温粹识统”的杜袭,则勾结张羡,造乱荆南;
“平恒贞干”的裴潜,虽受刘表厚遇,却腹诽故主“非霸王之才”,又讥诮刘备“能乱人而不能为治”,言辞刻酷,可谓无情。
对曹魏而言,上述诸人无疑是弃暗投明的“美士”,但对其故主而言,这番评价便不免刺耳,贻笑大方。
《3国志》中,《魏书》处处玄机,句句草蛇灰线,若仅流于表面,那就是呵呵哒了。
不细品《臧洪传》中那绝命信,我们恐怕根本不知道,曹操和袁绍之间那复杂至极、亦恩主亦仇敌、亦知己亦算计的关系。
而且,更会忽略许多看似前后矛盾甚至前言不搭后语、实则需用臧洪绝命信做为摩尔斯密码解读的那诸多记载…
甚至,在夏侯惇诸多功绩不得不被删掉后,至今还有许多小学生,误以为功勋卓著、可千古流传的夏侯惇干啥啥不行,屯田、肉票第1名…
只能说,在曹魏能寿终正寝,简直是天大的幸事!
前有1个赛着1个残暴的3祖,后有1个比着1个没下限的3马…
悲哀啊!
陈寿能留下《3国志》,关键是能将大量真相,以草蛇灰线之法隐匿于其中,良史之名,实至名归!
可惜啊!
不肯静下心读书、或者干脆读不懂古文的小学生,委实太多…
行文至今,仍愿陪伴云某这本扑街之作追读的诸君,请允许云某向诸位致敬!
为诸君故,云某必将继续揭秘隐于表面下之真相!
相信云某!
《3国志》真相,远比《3国演义》更精彩,其中英雄气、市井烟火气,也远比《演义》更加荡气回肠!
这终究是英雄气纵横驰骋的璀璨年代!
下1章,咱们揭开士燮伪君子的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