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德方面,与刘虞具备1定的相似性。
不过刘虞的身份更尊贵(刘秀嫡长子刘强后裔),更高(官至太尉),在汉末乱世的初始阶段,也便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(刘)虞,东海恭王之后也。--韦曜《吴书》
东海恭王(刘)强。建武2年,立母郭氏为皇后,强为皇太子。十7年而郭后废……(刘强)愿备蕃国。--《后汉书光武十王传》
1言蔽之,刘虞为刘秀嫡长子刘强后代,确系光武帝刘秀子孙;且其人无论声望、魅力,皆为1时之选。
所以,当时不仅袁绍、韩馥等人带头拥立刘虞,连张超与臧洪似也参与此事。
《臧洪传》记载,在袁绍与公孙瓒争雄河朔时,广陵太守张超派遣功曹臧洪“诣大司马刘虞谋”。
虽然未详所谋何事,但从时间背景推断,很可能与劝进之事有关。
(张)超遣(臧)洪诣大司马刘虞谋,值公孙瓒之难,至河间,遇幽、冀2州交兵,使命不达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另外,张超的兄弟张邈曾是曹操至交,而曹操又曾被袁绍延揽,邀请共同参与劝进。
董卓之乱,太祖与(张)邈首举义兵。--《魏书吕布传-附传》
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,太祖拒之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虽然《武帝纪》称曹操拒绝参与谋立刘虞,但《钟繇传》却记载李傕、郭汜骂辱曹操使者,称“关东欲自立天子,今曹操虽有使命,非其至实”。,
换言之,在参与拥立的人物中,袁绍、韩馥、曹操、张超、张邈等人应该均曾牵涉其中。
只不过,史书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,选择性地记述了部分事实而已。
这便如同《魏书袁绍传》详细记载了袁绍拥立刘虞的事件,而《后汉书袁绍传》则不言此事。
根本原因便在于史官所处的历史环境,决定了他们的修史立场。
南朝刘宋的范晔,只要历史事件不影射到刘宋武皇帝刘寄奴,当然便不存在这种顾虑。
关东诸侯中,曹操本为袁绍麾下之臣,袁绍不干净,曹操难道便能独善其身?
呵呵!
简言之,屁股决定脑袋,而且,能决定脑袋是否安然无缺地长在脖子上。
毕竟生命只有1次,魏晋史官们要且行且珍惜。
本章先到这里,本书中刘协作死,固然是刘协的危机公关事件,但同样也是赵旻的危机公关事件。
赵旻如何妥善圆场,还请诸君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