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亡从孙(甄)黄与合葬,追封黄列侯。--《魏书文昭皇后传》
在曹丕与曹淑的丧葬待遇上,曹叡的极端态度可谓刺眼。
从种种记载看,他对生母的追痛依恋,与对生父的怨恨憎恶,已近乎扭曲刻意,甚至略带病态。
(5)压制宗亲,迫害曹植
曹叡执政的另1特点,便是压制宗亲,以至“诸侯王法禁急切,吏察之急,至于姻亲皆不敢相通问”。
黄初以来(指黄初至太和年间),诸侯王法禁严切。吏察之急,至于亲姻皆不敢相通问。--《资治通鉴魏纪》
1般观点,往往将曹叡此举视作对曹丕既定政策的延续,但实际这1逻辑存在问题。
曹丕压制宗亲,是因为他本人深受夺嫡之困,不得不如此;
曹叡无此困扰,又有何必要沿袭曹丕之故迹?
如若仔细观察曹叡的监视对象,便会发现曹叡压制宗亲,主要是针对曹植。
彼时“藩国既自峻迫,寮属皆贾竖下才,兵人给其残老,大数不过2百人”。
如此待遇已经堪称峻急,而“(曹)植以前过,事事复减半”。
显而易见,在诸多受到迫害的藩王中,曹植的受害程度最深。
藩国既自峻迫,寮属皆贾竖下才,兵人给其残老,大数不过2百人。又(曹)植以前过,事事复减半,十1年中而3徙都,常汲汲无欢。--《魏书陈思王传》
《陈思王传》中辑录了大量曹植对曹叡的上书,疏文多次提到“禁锢明时”、“兄弟乖绝”,言辞可谓悲戚;
曹叡虽然“优文答报”,但也并未因此放松对曹植的监视。
至于臣者,人道绝绪,禁锢明时,臣窃自伤也……近且婚媾不通,兄弟乖绝,吉凶之问塞,庆吊之礼废,恩纪之违,甚于路人,隔阂之异,殊于胡越。--《魏书陈思王传》
按《陈思王传》,自曹叡继位伊始,曹植这个骨肉至亲的皇叔便无缘瞻仰圣颜,而他也在日复1日的上书中蹉跎岁月,直至太和6年(232)郁郁而终。
(曹)植每欲求别见(曹叡)独谈,论及时政,幸冀试用,终不能得。既还,怅然绝望……十1年中而3徙都,常汲汲无欢,遂发疾薨,时年4十1。--《魏书陈思王传》
不难看出,曹叡根本就不想见这个叔父。
其实曹植与曹丕虽为政敌,但与曹叡并无矛盾。
究其根源,无外乎曹植与甄氏昔日曾有过1段隐晦的暧昧关系,令身为天子的曹叡羞愤且难堪。
其人因此对曹植刻意回避,甚至屡加迫害。
直至曹植逝世,曹叡仍不忘处理与叔父有关的线索。
他诏令尚书、秘书、中书3府与鸿胪寺,将与曹植相关的案卷材料全部销毁,将1切可能影响到其人母子形象的蛛丝马迹,从历史中彻底抹去。
其收黄初中诸奏(曹)植罪状,公卿已下议尚书、秘书、中书3府、大鸿胪者皆削除之。撰录(曹)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,副藏内外。--《魏书陈思王传》
曹丕见异思迁,寡恩薄幸,为夫不义,为父不仁;
甄氏专擅善妒,祸及爱子,为妻不贤,为母不慧;
曹叡任心而行,昧于礼法,为君失道,为子不孝。
呜呼!好1出悲惨的皇家家庭伦理剧!
1言蔽之,文、明2帝,论功绩可为中才之主,论亲情则是人间悲剧。
而在这桩悲剧的漩涡中央,则是甄氏之亡魂。
无情最是帝王家,良有以也。
也正是这1桩桩人间悲剧,塑造出1张张病态面孔:
它令“仁冠群子、名昭海内”的多情之人沦为残害发妻、“以糠塞口”的无情之辈;
它令“天姿秀出”、“好学多识”的风华少年变作“宫馆是营”、“录夺士女”的荒淫之徒;
它也令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的绝代佳人化作1抔黄砂残土,随风消逝。
它将最初的美好恬淡,扭曲为最终的恐怖模样。
甄后之诛,由郭后之宠,及殡,令被发覆面,以糠塞口。--《汉晋春秋》
昔者,(明)帝从文帝猎,见子母鹿。文帝杀鹿母,使帝射鹿子,帝不从,曰:“陛下已杀其母,臣不忍复杀其子。”
每读于此,扼腕叹息不已!
悲哉!
悲哉!
悲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