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的“曹操曾给袁绍当马仔”的黑历史。
幕府(指袁绍)辄复分兵命锐,修完补辑,表(曹操)行东郡太守、兖州刺史,被以虎文,授以偏师,奖蹙威柄,冀获秦师1克之报。--《为袁绍檄豫州》
此处又是臧洪在绝命书中提到的“散3年之蓄、以为1年之资”之关键所在。
仆(指臧洪)据金城之固,驱士民之力,散3年之畜,以为1年之资。--《魏书7臧洪传》
“1年之资”是指臧洪据守东郡,袁绍“历年不下”(1年没攻下)的旁证。
“3年之蓄”则另有深意。
臧洪彼时是东郡太守,而东郡恰好是曹操被袁绍“被以虎文,授以偏师”的根据地。
绍叹其能,徙(洪)为东郡太守,治东武阳。--《魏书7臧洪传》
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,治东武阳。--《魏书1武帝纪》
注意:《后汉书》对臧洪迁徙时间,多1“时”字。
即臧洪迁治东郡在兴平2年。而《3国志》无载。
考虑到范《书》晚于陈《志》2百年,以及“3年之蓄”的时间影射,此处“时”应为衍文。
臧洪叛乱在兴平2年(195),信中自称“在郡3年”,足见初平3年(192)时其便从“青州刺史”转任“东郡太守”。
彼时的曹操,在同年东进、击溃入侵的青徐黄巾,之后将势力伸到兖州东部。
换言之,曹操地盘扩大之后,之前被袁绍赏赐的封地(东郡)便被没收,转赐臧洪。
曹操之后的治所在兖州济阴郡鄄城。
这也是兖州之乱时(194-195)未曾叛变的3县之1(范县、东阿县、鄄城县)。
曹操的家属也居住在鄄城。
张邈叛迎吕布,太祖家在鄄城。--《魏书9夏侯惇传》
问题是,鄄城县隶属济阴郡,而济阴太守是袁绍堂弟袁叙。
袁叙甚至还曾公开写信要求袁绍称帝,其政治立场可想而知。
(绍)从弟济阴太守(袁)叙与绍书云:“今海内丧败,天意实在我家,神应有征,当在尊兄。”--《献帝起居注》
换言之,曹操的治所与地盘并不固定。
虽然其人名为“兖州刺史”,但时刻受到袁绍操纵。
东郡的东武阳等地、毫无疑问归属了臧洪,但东郡的濮阳县则依然处在夏侯惇手中。
曹操的治所虽然在鄄城,但鄄城上级单位济阴郡,却归属于袁绍。
注意:东郡诸县归属,见《魏书7臧洪传》、《魏书7吕布传》与《魏书9夏侯惇》传,不再引述。
总之,袁曹的边境线大约没有固定划分,呈现“星罗棋布”或者“犬牙交错”的状态。
直到建安元年(196)曹操南下豫州颍川(许县),彻底脱离袁绍控制后,才逐渐走上独立道路。
也就是从经理人变成自主创业的老板。
诸书皆言,臧洪叛乱,是因“袁绍不救张超”。
但看臧洪与袁绍“相持历年”(195-196),可知其麾下军力颇强,完全可以自赴雍丘,救援张超。
洪由是怨绍,绝不与通。绍兴兵围之,历年不下。--《魏书7臧洪传》
然而事实是,自始至终,臧洪都未发1兵1卒,坐视张氏兄弟被曹操夷灭。
2张死后,臧洪反而发动叛乱。
可知其叛乱因由,绝非所为“报故主之仇”般冠冕堂皇。
且夷灭张超者,是曹操而非袁绍。
臧洪不向曹操动武,却向袁绍兴兵,逻辑何在?
他是想要欺谁?
十2月,雍丘溃,超自杀。(魏武)夷邈3族。--《魏书1武帝纪》
东晋学者徐众,便对“臧洪之乱”始末颇有疑惑。
袁、曹方睦,夹辅王室,吕布反覆无义,志在逆乱,而邈、超擅立布为州牧,其于王法,乃1罪人也。(臧)洪本不当就袁请兵,又不当还为怨雠。--徐众《3国评》
实际臧洪之叛,无关张超,而来自关中诸将策反。
从其信中“亲奉天子玺书”、“张燕悉受王命”以及“袁氏无道、天子不悦”的信息中,便可以清楚看到。
换言之,李傕、郭汜根本玩不转这种高端的连横策略,此2人背后主谋,必是贾诩无疑。
呵呵,臧洪或许1直在等关中朝廷支援,然而,他因被袁绍围攻,而不知关中已经大乱也。
臧洪永远不可能等来援兵了。
所以,臧洪根本就是个欲壑难填的真小人(袁绍给其人的刺史,都满足不了其人野心),其人又哪里是什么义士?
曾参与拥立刘虞的臧洪,甚至还远不如只认刘协的反贼马腾!
那些鼓吹臧洪者,拜托你们再去学1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