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章 汉中一夕定,川地数十惊1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930 字 11个月前

遂进兵,多出弩以射其营。鲁奔走,汉中遂平。--《魏书十4刘晔传》

诸君看到了吧?

就这么简单。

鲁奔走,乃奔阆中而走也。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《晋书陈寿传》曾记载陈寿向丁仪后人索贿,在遭到拒绝后,不替丁仪立传的故事。

或云丁仪、丁廙有盛名于魏,(陈)寿谓其子曰:“可觅千斛米见与,当为尊公作佳传。”丁不与之,竟不为立传。--《晋书陈寿传》

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,学者存在争议。

因为陈寿不为丁仪立传,绝对说得过去。

因为丁谧此人太过于敏感!

陈寿不为丁仪立传,可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。

然而…

在《3国志》中,不仅是丁仪兄弟没有被陈寿立传,连丁仪的父亲丁冲都不见记载。

丁冲是曹操的同乡好友、丁夫人族弟、曹操大舅哥,也是建安年间(196-220)的首任司隶校尉,还策划并参与了“献帝东迁”的历史事件。

如此重要的人物,在《3国志》中竟然连名字都没有出现,毫无疑问,这是陈寿刻意为之。

丁仪字正礼,沛郡人也。父(丁)冲,宿与太祖亲善,时随乘舆(指天子)……太祖得其书,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,以(丁)冲为司隶校尉。--《魏略》

学者方诗铭,在《3国志为什么不写丁冲》1文中,也曾提到丁冲的事迹失载与陈寿有关。

可见陈寿其人,虽称良史,但也并非完人。

史官也要恰饭嘛!

那么问题来了…

这里为什么要谈到陈寿的私德问题呢?

因为“国不置史,注记无官”这口大锅………

居然……

居然……被陈寿推给了诸葛亮!

又国不置史,注记无官,是以行事多遗,灾异靡书。诸葛亮虽达于为政,凡此之类,犹有未周焉。--《蜀书后主传》

前文已经详细论证,蜀汉并非不置史官;

可知陈寿将此事推给武侯,存在深刻的历史原因。

简而言之,即陈寿与诸葛父子关系不睦。

诸葛亮秉政时,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,被连坐下了大狱,受了髡刑(见前文引注《晋书》)。

陈寿后来做了姜维的主簿(见前文引注《华阳国志》),因为姜维与诸葛瞻不睦,陈寿又被诸葛瞻所怠慢。

(诸葛)瞻曰:“吾内不除黄皓,外不制姜维,进不守江油。吾有3罪,何面而反?”--《元和郡县志》

诸葛瞻又轻(陈)寿。--《晋书陈寿传》

从个人情感上看,陈寿对诸葛亮应该是存在抵触心理的。

他评价诸葛亮“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”…

呵呵,貌似客观,其实陈寿隐隐贬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干。

然(诸葛)亮才,于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--《蜀书诸葛亮传》

于是乎,出现了1大群键盘侠,以此为证,说孔明不懂军事…

拜托,你们动动脑子、不要人云亦云行不行!

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集体无意识?什么叫羊群效应?

那些曾经信誓旦旦、结果被疯狂打脸的谣言,就是这么被人云亦云者实锤、传播的!

3国真相被篡改、掩盖,呵呵,同样是那群没脑子键盘侠的杰作!

(陈)寿为(诸葛)亮立传,谓亮将略非长,无应敌之才,言瞻惟工书,名过其实。议者以此少之。--《晋书陈寿传》

实际在魏国统治阶层眼中,诸葛亮“号为剧贼,无岁不征”。

如果诸葛亮真的“奇谋为短”,不可能引起魏国高层的畏惧憎恶。

是时,孙权、诸葛亮号称剧贼,无岁不有军征。--《孙资别传》

《蜀书诸葛亮传》的写作背景比较特殊。

葛氏虽是“魏之剧贼”,司马炎对他却十分推崇,甚至多次赞美其才干。

《诸葛亮集》也是在此背景下被编撰的。

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,(樊)建对曰:“闻恶必改,而不矜过,赏罚之信,足感神明。”

(武)帝曰:“善哉!使我得此人(指诸葛亮)以自辅,岂有今日之劳乎!”--《汉晋春秋》

陈寿虽然对诸葛亮存在非议,但并不敢违逆司马炎定下的修史基调。

《诸葛亮传》中的“陛下迈纵古圣,虽敌国诽谤之言,无所革讳”,其实就是陈寿借此向统治者“示忠邀宠”。

伏惟陛下(指司马炎)迈纵古圣,荡然无忌,故虽敌国诽谤之言,咸4其辞而无所革讳,所以明大通之道也。谨录写上诣著作。臣(陈)寿诚惶诚恐,顿首顿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