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“典军校尉夏侯渊,3日5百,6日1千。”--王沈《魏书》
注意:渊哥这个速度,带的是步兵!
1言蔽之…
于禁有心栽花花不开,渊哥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突然有些心疼禁哥。
云某在第2卷卷首作者的话中曾写过袁曹2人编年史,这里不再赘述。
咱们来看1看真实的荥阳之战,借此侧面印证1下:
官渡之战的真实历史,也1定会如荥阳之战1般,有大量失真之处。
史书并非不可信,但许多真相隐于其中,需要我们深入挖掘。
荥阳之战,是关东与关中两大集团的重要战役。此役曹操败于徐荣,关东联军折戟汴水。
在《魏书》的叙事中,曹操是关东诸侯中唯11个有胆量与董卓集团正面较量的人物。
至于2袁、张邈、刘岱之辈,只不过是“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”的庸碌之徒。
太祖到酸枣,诸军兵十馀万,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然而稽核诸书,可知《魏书》所言并不符合实际情况。
《武帝纪》之所以美化曹操、贬低诸侯,实出于司马群贼授意,因为司马群贼得位于3国之1的曹魏,惟有彰显曹魏得位之正,方可彰显司马群贼之正统性!
因为这是3国,而非1国!
惟曹操之曹魏为正义、为正统、为继任汉室之正朔,其他2国都是贼,窃汉之国贼!
不信?
荥阳之战便是证据之1!
综上,继承、嬗代曹魏的大晋帝国,才是继承汉室正朔、名正言顺的正统王朝!
这便是司马群贼专美曹操的行为逻辑。
但纸终究还是包不住火的。
真相永远存在,不可能1直被某些人蒙蔽。
恰如压力山大的西方双标狗们,造出来的那个亚历山大1样。
考查《典略》、《任峻传》、《9州春秋》可知,荥阳之战并非孤立的遭遇战,而是囊括在1次大型会战中的局部战役。
至于曹操,也并非此次战役的主人公,更不是砥柱中流的悲情英雄,仅仅是众参战诸侯中的芸芸1员而已。
我们先来考证1番参战诸侯名单。
《武帝纪》出于美化魏朝的政治目的,把曹操塑造成荥阳之战的主角,而把袁绍等人贬低为“莫適先进,食尽众散”的配角。
这实际是以结果掩盖原因,甚至可以说是刻意颠倒黑白。
顷之,诸军莫適先进,而食尽众散。--《魏书臧洪传》
学者孙英刚在《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》1文中曾提出,后世史家撰写史书,为了保证叙述逻辑与政治正确,严重扭曲了当时的历史画面,实属于“倒放电影”。
而荥阳之战的相关记载,由于美化曹操的需要,便非常近似于“倒放电影”,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。
综上所述,诸君还敢相信《武帝纪》中的“官渡之战”吗?
这是同1个道理。
彼时(190)联军分为数部,各自屯于不同区域。
曹操只是其中1部,并不占据主要地位。
袁绍、王匡、张扬、于夫罗等人屯兵河内;
张邈、张超、乔瑁、鲍信、刘岱、曹操、袁遗、臧洪等人屯于兖州陈留酸枣县;
袁术、孙坚屯于荆州南阳鲁阳县;
孔伷在颍川,韩馥在邺。
是时(袁)绍屯河内,(张)邈、(刘)岱、(乔)瑁、(袁)遗屯酸枣,(袁)术屯南阳,(孔)伷屯颍川,(韩)馥在邺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袁绍至河内,(张)杨与绍合,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。--《魏书张杨传》
鉴于酸枣地区的会盟诸侯数量最多,因此关东联军也被称作“酸枣联盟”。
酸枣县的诸侯最多,兵力最充沛,因此负担起迎击董卓集团的主要任务。
虽然《武帝纪》把2袁等人的军事功绩1笔抹杀…
但钩沉史料,仍能发现众诸侯戮力作战的线索,曹操绝无可能贪天之功。
要开始忙了,本章先到这里,晚上咱们继续。
总而言之,2袁非但不是毫无功绩,且司马群贼还将本属于2袁的功绩,强行摁到了曹操头上。
这就是政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