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章 大漠遇胡哨,姑臧收马超1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897 字 11个月前

,命世之才也,若迎以牧州,必宁生民。”

鲍信等亦谓之然。--《世语》

不同于演义小说中“义释曹公”的英雄县令,陈宫是曹公旧臣,却屡次煽动叛乱,乱搅中原烽烟。

以《冰与火之歌》作类比,陈宫的气质、行为,很接近“小指头”贝里席爵士。

他与曹老板真实的故事,同样比演义精彩1万倍。

以陈宫之歹毒心术,“兖州之谋”未必出于好心(不久陈宫又在兖州煽动叛乱迎接吕布)。

而鲍信身为兖州刺史(刘岱)治下副官(鲍信时为兖州别驾从事),在主君死后,竟迎仇敌入主,情理也颇为不通。

曹操入兖州,驱使鲍信与青州黄巾恶斗。

此时吊诡的1幕发生:鲍信消失了。

对,鲍信消失了。

其人既无音信,也无尸首,完全人间蒸发了。

曹操痛哭流涕,对外宣称鲍信已经“壮烈牺牲”。

为了断绝兖州官吏的念想,其人还给鲍信发丧办葬礼。

找不到鲍信尸首,笔袋操便给鲍信用木头雕刻了1尊人像,作为尸身下葬。

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。(鲍)信力战斗死,仅而破之。

(笔袋操)购求信丧(即尸首)不得,众乃刻木如信形状,祭而哭焉。--《魏书1》

这是很奇怪的。

鲍信作为州刺史麾下的副官,迎接曹操入主的兖州2把手,身份、地位、头冠、服装、甲胄必定均为上品。

岂有战死沙场,而认不出来的道理?

鲍信以国相之尊,位同郡守,2千石的高官,他所认识的人和认识他的人也必然不少。

又岂有找不到尸体的道理?

唯1的解释,就是鲍信死于非命,而且尸体被秘密处理了。

大概率是被杀后秘密掩埋了。

只有这样,才会出现济北国相在战斗之后凭空消失的结果。

如果看曹操的进兵路线,就更加有趣了。

曹操恶斗青州黄巾,主战场在寿张县以东。

曹操并未1鼓作气击溃敌军,也未断其粮道逼降敌军,而是在鲍信死后,把青州黄巾向济北方向驱赶。

没错,济北方向,就是鲍信的治所。

(笔袋操)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。(鲍)信力战斗死。(复)追黄巾至济北。乞降。冬,受降卒3十馀万,收其精锐者,号为青州兵。--《魏书1》

曹操将青州黄巾的溃军,驱赶至济北国,之后彻底击溃,收降黄巾余众3十余万,选其精锐编练“青州兵”。

注意:按照曹魏那些笔袋操可耻的麾下臣属尿性,3十余万除以十,恐怕才是真实数据…

也就是3万余人。

这也是曹操天下布武的第1桶金。

为什么曹操要将青州黄巾驱赶至济北、才施以痛击呢?

因为济北国相鲍信已死,曹操是要假道伐虢、顺路接收失去主君的济北国。

兖州刺史刘岱的东平国;

济北国相鲍信的济北国;

任城国相郑遂的任城国。

兖州3国,初平3年(192)皆被曹操接收。

刘岱、郑遂、鲍信,3人按史书所载,皆死于青州黄巾之手。

刘岱与郑遂死因基本无疑问,而鲍信之死,就着实耐人寻味了。

曹老板…呵呵呵,有点儿意思!

历史,是不是比演义有趣得多?

荥阳之战…咱们下1章再说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