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卫府做为赵旻幕府,其成员当然掌握朝廷实权,至于董昭等人的9卿之职…
那相当于北宋的寄禄官,方便赵旻多发俸禄而已。
3河骑士几乎都是良家子,卫府中人,除了兖州名士董昭、青州名士华歆、宗室刘晔、那几个颖川士人之外,包括赵旻、鲁肃、徐庶、步骘在内,都不是良家子。
良家子出身有多高,可想而知。
董昭压力山大啊…
这1章,咱们讲1讲荥阳之战前后,任峻的经历。
荥阳之战时,任峻“举河南郡以归太祖(曹操)”,但此人的相关记载矛盾频出,极为吊诡。
任峻本是河南郡中牟县下的1介平民。
他在董卓之乱时,鼓动中牟县令杨原起兵反董。
类似事件在当时并不罕见,但之后发生的事情则令人难以理解。
中牟县令杨原,先是提拔县民任峻为主簿;
任峻又以县主簿的身份,表奏杨原为河南尹。
双方如唱双簧1般互戴高帽,相互荐举,1夜间连升数级。
(杨原)以(任)峻为主簿。(任)峻乃为(杨)原表行(河南)尹事,使诸县坚守,遂发兵。--《魏书任峻传》
河南尹治洛阳,即京畿长官。
这就相当于李唐的京兆尹、北宋的开封府尹、大明的顺天府尹、后世的首都书记…妥妥的副国级啊!
东汉,河南尹由于地位特殊,秩阶高于1般郡守(2千石),达到中2千石,与9卿平级(9卿之首太常是国家级,其他相当于副国级,与3公1样,皆佩金印紫绶)。
呵呵,如此堪比副国级的高官,岂是区区1介县主簿所能表奏的?
上坟烧报纸,你糊弄鬼呢?
河南尹1人,主京都,特奉朝请。其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3人,汉初都长安,皆秩中2千石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
此处的记载令人疑窦丛生,仿佛闹剧1般;
更令人迷惑的是,任峻又“与同郡张奋议,举郡以归太祖”。
会太祖起关东,入中牟界,众不知所从,(任)峻独与同郡张奋议,举(河南)郡以归太祖。--《魏书任峻传》
彼时(190)的河南郡混乱不堪,首府洛阳及大部分关隘均被董卓控制。
曹操等人欲“据成皋之险”,结果在荥阳汴水就被徐荣打得部众星散,狼狈奔走。
可见任峻所谓的“举(河南)郡以归太祖”纯系信口雌黄,根本不可置信。
1言蔽之,用谎言来掩盖谎言的结果,便是越描越黑。
严格意义上说,不要说河南尹治下的诸多县邑不归任峻管辖,就连任峻、杨原所在的中牟县,也是山头林立。
诸君切记,县下面有乡,乡下面还有亭哦!
比如曹操在前1年(189)出奔洛阳、路过中牟时,就被中牟当地的1个亭长逮捕,险些丧命。
这就说明任峻等人,连自己的1亩3分地都管不住,遑论河南2十余县。
太祖乃变易姓名,间行东归。出关,过中牟,为亭长所疑,执诣县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河南尹,2十1城,永和5年户2十万8千4百8十6,口百1万8百2十7。--《续汉书郡国志》
更何况汉廷自有朱儁为河南尹,而且朱儁当时就在中牟。
这就导致任峻、杨原等人的“擅相署置”,看起来更像1出闹剧。
(董)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,守洛阳。(朱)儁闻,复进兵还洛,懿走……(朱)儁乃东屯中牟,移书州郡,请师讨卓。--《后汉书朱儁传》
任峻投奔曹操之前,自诩“能胜兵者不减万人”,实际操作中却仅仅招募了“宗族家兵数百人”。
峻曰:“今关东有十馀县,能胜兵者不减万人……”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,愿从太祖。--《魏书任峻传》
更令人迷惑的是,曹操竟然“大悦,表峻为骑都尉,妻以从妹,甚见亲信”。
太祖大悦,表(任)峻为骑都尉,妻以从妹,甚见亲信。太祖每征伐,峻常居守以给军。--《魏书任峻传》
考虑到曹操当时已经有了张邈、卫兹赞助的5千兵士,任峻凭借区区百余部曲便得到与曹操联姻的待遇,实在令人难以理解。
《任峻传》相关记载甚为荒谬,在《魏志》中属于罕见的个例,或许是陈寿全文誊抄自王沈《魏书》,未加详虑。
此事唯1合理的解释,便是任峻投奔曹操的节点有隐讳。
他很可能不是在荥阳之战时(190)投奔曹操的…
而是在曹操出走洛阳时(189),帮助曹操在中牟县脱困(任峻是中牟人)。
曹操念此恩德,才大力提拔任峻。
(曹操)过中牟,为亭长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