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八章 合力取江夏,壮士终返家6(3 / 3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092 字 11个月前

明“荆州8郡”的名称:

即长沙、0陵、桂阳、南阳、江陵、武陵、南郡、章陵。

荆州管长沙、0陵、桂阳、南阳、江陵、武陵、南郡、章陵等是也。--章怀注引《汉官仪》

建安十8年(213)曹操晋升魏公时,汉帝诏书也写到“刘表有百城8郡”。

刘表背诞,不供贡职,王师首路,威风先逝,百城8郡,交臂屈膝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因此,谈到荆州时,可以说“荆州7郡”,也可以说“荆州8郡”,但不能说“荆襄9郡”。

《3国志集解》博引群书,但也从未辑录过“荆州9郡”的记载,可为参考。

及至建安年间(196-220),荆州由于分属3家,后来又被魏、吴分别占据,因此地方军阀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频繁改易行政区划。

曹操入荆州时(208),废章陵郡,在南阳郡西部增设南乡郡;在南郡北部增设襄阳郡;在枝江以西设临江郡。

后汉献帝建安十3年,魏武尽得荆州之地,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,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,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。--《晋书地理志》

曹丕践祚翌年(221),又分南阳郡设义阳郡。按《水经注》记载,义阳郡与(被废置的)章陵郡应有重合。

文帝分南阳立义阳郡。--《太平寰宇记》

光武改为章陵县。魏黄初2年,更今名,故义阳郡治也。--《水经沔水注》

刘备占据荆州时,将曹操设立的临江郡改为宜都郡。孙吴入主后,在宜都郡的基础上,又分设建平郡。

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,刘备改曰宜都郡。--《水经注》

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,分宜都置建平郡。--《吴书孙休传》

吴主孙亮太平2年(257),长沙郡被1分为3。东北为长沙郡,东南为湘东郡,西部为衡阳郡。

2年春2月甲寅,大雨,震电。乙卯,雪,大寒。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,西部为衡阳郡。--《吴书孙亮传》

上述的诸多新设郡国,从时间上看,有相继也有并立。

概而论之,3国时代(220-280)的荆州,行政区划非常紊乱,已非“荆州7郡”或“荆州8郡”所能概括。

刺史的本意是监察官,史即“御史”。

西汉时代的刺史,秩阶不高,仅有6百石,大抵与县令平级。

随着刺史的权势逐渐增大,其秩阶便逐渐升到2千石(州牧),与郡守、国相平级。

孝武帝初置刺史十3人,秩6百石。成帝更为牧,秩2千石。建武十8年,复为刺史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

在此背景下,刺史不再巡游下辖郡国,而是驻扎在1个固定地点。

刺史的治所,便被称作刺史治。

荆州的刺史治,最初设在武陵郡汉寿县,东汉末年迁移到南郡江陵县,刘表入荆州后,又把治所迁到南郡襄阳县。

这1点,咱们下章继续说。

1会儿开会,会后有酒局,先上传再说…

万幸还有存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