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七章 初见修罗场,久别诉衷肠中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596 字 11个月前

毕竟惇哥都已说出“天下大势不可睽违”之言。

所以不难想象,曹家和夏侯家众骨干1定都认为:

借着卞夫人改嫁之事,使苟哥与曹家、夏侯家紧密联系起来,如此可谓有百利而无1害。

遑论不管苟哥、曹家还是夏侯家,都有1个共同的敌人:袁绍。

想通这1切后,苟哥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:

卞夫人好深的心机!

苟哥大谬矣。

呵呵,心机深者又岂止卞夫人1人?

同1时间,卫府内…

【作者题外话】:3国时代,孙吴的“2宫案”,也就是“南鲁之争”震动当时,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夺嫡,党同伐异,酿成巨祸。

群公之议,以为太子(孙和)、国王(孙霸)上下有序,礼秩宜异,于是分宫别寮,而隙端开矣……中外官僚将军大臣,举国中分。--《通语》

从诸多线索考量,“2宫案”的捏造者与煽动者,是孙权本人无疑。此1节史有定论,无需赘言。

注意:此事详见王永平《孙权立嗣问题考论》。

按《通语》记载,步骘党附鲁王,与太子争嫡。

裴松之论及此事,曾叹息痛恨,称“步骘以德度著称,若果有此事,则其余不足观矣”。

步骘以德度著称,为吴良臣,而阿附于(孙)霸,事同杨竺,何哉?--裴松之

换言之,“宽雅沈深,降志辱身”的步骘,1贯被视作德操的化身,他卷入立嗣之争,又以庶犯嫡,是南朝史家难以理解的事情。

此事非重点,重点是,都有谁参与进来。

在“2宫案”中,孙和与孙霸党徒成员的名单,在《通语》中被记录得最为详尽。

《通语》作者殷基,是吴0陵太守殷礼之子,属于时人写时事,可信度最高。

孙和党人,包括丞相6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、尚书丁密。

丞相6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绩、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,宗事太子。--《通语》

施绩,便是孙吴重臣朱然(朱然本姓施)之子。

可见,太子1方皆是响当当的重臣。

孙霸党人,包括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。

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。--《通语》

当然,孙霸党还有1些诸如吴安、孙奇、杨竺这类政治地位次1级的人物。

全寄、吴安、孙奇、杨竺等阴共附(孙)霸,图危太子。--《吴书孙霸传》

同样,鲁王党人,朝堂大佬也不少。

有步骘、吕岱和全琮在,鲁王孙霸以为自己胜券在握。

呵呵呵呵!

孙权的心意,是废黜太子孙和。

历史也确实如此发展。

然而人算不如天算,步骘虽然猜到了孙和被废,却没想到孙霸事后也1并被杀。

孙权的真实意图,是利用孙霸夺嫡,清洗太子背后的江东力量,之后再杀孙霸,清洗背后的淮泗力量。

需要注意,虽然“淮泗集团”与“江东集团”均受波及,但受迫害程度颇有差异。江东集团是孙权的主要防范对象,淮泗集团则既防之,又用之。

孙权欲废孙和,其心迹早已有之。

孙登与孙和两任太子,由于亲近江东豪族,深为孙权所憎恶。

两代太子幕府中,充斥着顾、6、朱、张1类的江东力量(见《孙登传》、《孙和传》)。

比如孙和的幕僚宾友,便是孙登的政治遗产。

(孙登)临终,上疏曰:“皇子(孙)和,仁孝聪哲,德行清茂,宜早建置,以系民望。”--《吴书孙登传》

孙登死前,地位已经不大稳固,以至于“常有欲让太子之心”;

孙和本人“好学下士,甚见称述”,也呈现出明显的“儒士化、江东化”的苗头,与孙权“轻脱、嘲谑、不守礼法”的面貌完全相异。

如果孙和顺利继位,那孙氏政权很快便会彻底沦为江东豪族的傀儡;

孙权曾亲眼见过,曹丕继位之后,其背后的拥趸,那些世家大族们,是如何瓜分曹魏基业的。

陈群创制9品官人法,司马懿“鹰扬辽东”乃至“喋血高平陵”时,孙权都是亲身见证者。

早在曹叡继位初期,孙权便针对曹魏的“政治架构”发表过看法。

他认为曹操严刑峻法,因此世家大族不敢为非作歹,1旦“群下争利,主幼不御”,便是乱亡之道。

长文之徒(陈群字长文),昔所以能守善者,以(曹)操笮其头,畏操威严,故竭心尽意,不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