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方。
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凌,凌以军迎布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类似的手段,孙权不久前曾经使用过1次。3年前(228)他曾遣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将曹休,设伏痛歼魏军,导致曹休发病猝死。
(曹)休果信(周)鲂,帅步骑十万,辎重满道,径来入皖。鲂亦合众,随6逊横截(曹)休,休幅裂瓦解,斩获万计。--《吴书周鲂传》
(曹)休上书谢罪,(明)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,礼赐益隆。休因此痈发背薨。--《魏书曹休传》
此次孙权故技重施,王凌的处境可想而知。隐蕃被迫提前行动,不幸泄密,“事觉亡走”,最终被捕遇害。
及至事觉,(隐)蕃亡走,捕得。--《吴录》
事实上,隐蕃的提前行动,确实拯救了王凌的性命。《吴主传》记载“王凌觉而走”。虽然史书未明言王凌逃走的原因,但结合时间背景(231),可知隐蕃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冬十月,(孙)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,(王)凌觉而走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隐蕃受戮前,孙权曾亲自审讯,威以刀杖之刑。但隐蕃不为所屈,还称“丈夫图事,岂有无伴?烈士死,不足相牵耳”。
(隐)蕃曰:“孙君,丈夫图事,岂有无伴!烈士死,不足相牵耳。”遂闭口而死。--《吴录》
隐蕃这番话,相当于明确告知孙权,此次秘密行动是有同党的(丈夫图事,岂有无伴),但他宁死都不肯吐露同党(不足相牵,闭口而死),确实是个素质出色的情报工作者。
隐蕃案虽然记载甚少,但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串联,依然可以还原事件原貌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与历史进程。
实际上,除了上述的微观分析之外,隐蕃案还牵扯出后来的另1桩历史大案,即吕1案。
概而论之,隐蕃南下的时间节点,是在孙吴向曹魏用间、谗害吴质之后,因此可以视作魏、吴双方的渗透与反渗透。以此案为线索,又能串联起之后的吕1案,有助于理解东吴的政治生态以及孙权的行为逻辑。
下1章,咱们继续聊吕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