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信任校事吕1,1性苛惨,用法深刻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吕1的发迹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由于隐蕃死前没有供出同党名单,导致孙权疑心难消,遂利用校事监察群臣,意在揪出内鬼。可知“吕1案”与“隐蕃案”其实互为因果。
考问党与,(隐)蕃无所言。--《吴录》
实际上吕1的活跃期,恰好就在隐蕃死后(231)。彼时不仅6逊、顾雍、诸葛瑾等人遭遇训诫,连潘濬这类主动与隐蕃划清界限的臣僚,也被折腾得不轻。潘濬因此心理失衡,还打算与吕1同归于尽。
时中书典校吕1,窃弄权柄,擅作威福,(6)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,言至流涕。--《吴书6逊传》
(潘)濬乃大请百寮,欲因会手刃杀(吕)1,以身当之。--《吴书潘濬传》
需要特别注意,吕1“弹射百僚”,却唯独没有举报是仪。吕1是孙权的爪牙,史有定论;可知放过是仪,实是出于孙权的授意。
吕1历白将相大臣,或1人以罪闻者数4,独无以白(是)仪。--《吴书是仪传》
是仪出身青州北海,是隐蕃的“州里”,甚至可能是隐蕃的“乡里”。按理应该首先受到怀疑,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。
是仪“到见亲任,专典机密”,可知他与胡综1样,也出身于情报系统,有丰富的侦查与反侦察经验。胡综曾贬斥隐蕃,认为“不可大用”(见前文引注),是仪的立场应该也类似。
(是仪)到,见(孙权)亲任,专典机密,拜骑都尉。--《吴书是仪传》
是仪躲过了吕1的打击,无疑说明他当年在隐蕃案中,应该是提醒过孙权的,因此被排除在嫌疑人之外。
《吴书》将是仪与胡综合列1传(均在《卷十7》),大约也是在影射这1历史背景。
所以,下1章,咱们聊1聊吕1,以及3国时期的锦衣卫:校事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