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妹子虽想不通张昭为何献如此计策,但香妹子依然决定尽速依计行事。
因为…
【作者题外话】:苟哥虽愈发花心,但其人至少还能坚持初心。
总体而言,苟哥对他的每个宝宝都1片真心。
简单聊1下孙家吧。
聊孙家之前,再次澄清、强调1下:
“高门、寒门”,“士族、庶族”,“大姓、单家”之间的对立,并非单纯以“财富”或“血统”为划分依据,而是以“现实的门第族望”,尤其以“是否有传家经学”为依据。
换言之,汉末的“贵贱”,是1种“财富兼文化”层面的区别。
因此,“家财亿万、父居太尉”的曹操,由于阉党身份,依然被划入庶族地主的行列;
而汉室远支刘备,由于已经落魄到织席贩履的地步,1般也被视作寒族。
至于瓜农出身的富春孙氏,更是无须多论,陈寿1句“孤微发迹”便很好解释了其门第高低。
在此要特别强调1点,在两汉魏晋的语境下,所谓的“寒门”、“庶族”、“单家”等词汇,并非指代穷困潦倒的贫民,而是指代“中下层地主阶级”。
在9品官人法中,这都属于下3品。
但凡稍微懂1点历史的人就都知道,9品官人法,选举的是地主阶级子弟。
因此,“寒门”、“庶族”、“单家”与后世的贫贱之家有根本区别。
魏蜀吴3主皆出身寒门,其中孙氏出身最为寒微。
富春孙氏的“瓜农出身”、见诸多方材料。
自陈寿的“孤微发迹”到南朝的“种瓜自给”,流传2百余年。
这为其称帝之路,造成了严重阻碍。
安重荣有言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兵强马壮者为之耳。”
此话无疑是破晓真谛。
“瓮牖绳枢”的陈涉、汉高、明祖、李闯之徒,无不是“崛起布衣,雄霸当时”的枭人。
虽说“尘埃中未可识天子”,但3国汉季“自有国情”。
彼时门阀当道,笃信天命;
因此“不怕不识货、就怕货比货”。
孙氏孤微发迹,固然可以附会成“斩蛇平天下”的“布衣将相”故事,但也需要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僭越者。
魏国奠基人是曹操,太尉曹嵩之子,中常侍曹腾之孙。3世2千石、家资巨亿。
且曹操以“清途”出仕(议郎),亦历位2千石(东郡太守、济南国相),在3国君主中、最高。
曹嵩时赂中官及输西园钱1亿万,故位至太尉。--华峤《后汉书》
光和末,黄巾起。拜骑都尉,讨颍川贼。迁为济南相……久之,徵还为东郡太守。--《魏书1武帝纪》
蜀国奠基人是刘备,景帝玄孙、贵胄之后。
刘备是个“出于宗室、而生于贫贱”的矛盾体。
少年时刘备落魄到织席贩履,但也借“宗族资助”而游学洛阳。
备固贫贱,但宗室身份是可以确定的。
即使魏国人也并不否定其“远支宗亲”身份,只是称其为“临邑侯后裔”。
(刘)备本临邑侯枝属也。--《典略》
罗贯中先生,显然熟知刘备刘帮主的出身历史。
东汉末期虽然王纲崩毁,但宗室还是很有几分号召力。
比如荆州牧刘表、益州牧刘焉、扬州牧刘繇、以及兖州刺史刘岱,皆宗室疏亲。
相较之下,“种瓜自给”的富春孙氏,便显得尤为难堪。
孙氏种瓜自孙钟而始,且种瓜之前便已经“家贫如洗”。
而孙钟1说为孙坚之父、1说为孙坚之祖父。虽未详孰是,但孙坚“发自孤微”是可以确定的。
孙坚之祖名钟,家在吴郡富春,独与母居,性至孝,遭岁荒,以种瓜为业。--《宋书符瑞志上》
坚父名钟,因施瓜供异人而获吉地。--《异苑》
这也是孙坚、孙策发迹过程中,屡次被士族鄙视为“武夫”的现实来由。
汉末3国,武夫地位基本处于社会最底层。
(王)叡先与坚共击0、桂贼,以坚武官,言颇轻之。--《吴录》
彼时取士的前提条件是“经明行修”。即通晓儒教经典(最好是家传经学),同时“有德有名”(这与乡闾清议,也就是乡论挂钩,往往被大族垄断,也是9品官人法的立足根本)。
而富春孙氏,很明显不具备这种条件。
孙氏在吴郡乡里、虽小有势力,却也无甚根基。
遍览《吴书》,只能搜罗到孙静(孙坚幼弟)曾募部曲百人助战。
且孙坚旧部,普遍来自外州。
如程普、韩当是幽州人、黄盖是荆州人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