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八章 逢君多苦劝,落子弈棋盘1…(3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526 字 11个月前

正与自己虚与委蛇?

所以,这2人的关系,非常值得玩味。

2人同时抬头看向对方,微微1笑不再多言。

同1时间,苟哥那意味难明的微笑骤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,是满脸温柔。

【作者题外话】:前文已多次解释说明荀攸、贾诩的早期经历,所以有多方证据表明,大玩特玩纵横捭阖的关中朝廷,背后实则是荀攸、贾诩2人在出谋划策。

否则,以李傕(念宫阙的阙)这个粗鄙武夫的能力,怎么可能在如此乱世活得如此轻松写意又风生水起?

至于苟哥的计策…

诸君以为,苟哥如此猥琐,其人计策可能堂皇大气吗?

后文自会详细解说。

黄祖和刘磐,就是在互相利用。

但显而易见,刘磐玩不过老狐狸黄祖。

呵呵,后边的故事,渐渐变得有趣了。

接着上1章,继续为您说。

上1章提到,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,号称“太子4友”(另外3个是朱铄、陈群、司马懿,都特喵的是狗贼!),尚且被如此对待;

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,又背井离乡的士人,其悲惨处境,也便可想而知。

在此背景下,便形成两个特殊结果。

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。

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,往往会改易籍贯,方便日后出仕。

(1)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

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,在汉末魏晋体现得特别明显。

典型例证就是团结在刘备周围的“元从派”,以及团结在孙权周围的“淮泗集团”。

这批流寓人士,因为离开了旧日籍贯,不可能再通过正常途径出仕,因此只得全身心依附新主子,以求得1官半职。

这便能解释,为何曹操南下(208),扬州士族主降,而淮泗集团(周瑜、鲁肃为代表)主战。

(周)瑜曰:“不然。(曹)操虽讬名汉相,其实汉贼也。瑜请得精兵3万人,进住夏口,保为将军破之!”--《吴书周瑜传》

同时,这也能解释,为何蜀汉政权中,益州士族对刘备父子普遍持抵触态度,与荆楚集团恰恰相反。因为荆楚士人已经离开本籍,他们的荣华富贵全系于刘氏父子;而益州士人依然可以通过“乡举里选”得到出仕机会。

当然,益州士族在刘备与刘禅的打压之下,升任高位者并不太多。但这是统治者的立场问题,与制度无关。

(2)籍贯改易

这是察举制与9品制导致的另1个结果,即流寓士人的后代,为了方便出仕,往往会将籍贯改到新的居所。

仅以吴国案例,略作举证。

吴国官员有籍贯改易记载的,有甘宁、薛综、张昭、周访等人。

甘宁是益州巴郡人,薛综是豫州沛国人,张昭是徐州彭城人,周访是豫州汝南人,他们无1例外都是侨寓人士。

注:上述诸人籍贯,周访见《晋书》,其余见《吴书》,文多不载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两晋时代,此4人的后裔,却无1例外都“著籍丹阳”,成了扬州人(详见《晋书》)。

按建业县(汉末秣陵,东晋建康,6朝金陵,今之南京)原是丹阳郡秣陵县,可知这群吴国将相,实际是放弃了旧日郡望,而将籍贯落在江东新巢。

咱们再来看豪族首领的“文武兼备”特征。

魏晋豪族,从个人特质上看,往往文武兼杂。

两汉出仕,有1条重要标准便是要“经明行修”。

所谓“行修”即具备德行操守。它其实是1个抽象概念,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,与品行关系不大,更关乎门第族望。

至于“经明”,即“明经”,指能通晓“古文经学”或“今文经学”。

古文重视训诂考释,今文更类似谶纬内学(通俗来说,就是封建迷信那1套)。

东汉末期,古文经学主导北方学风,而今文经学在南方盛行。

举例来说,曹操在被罢官之后,便是因为“能明古学”而得到汉廷的重新启用,可见他是通晓古文经学的。

(曹操)从坐免官。后以能明古学,复征拜议郎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至于刘备,也曾师从名儒卢植。

卢植“古今兼修”,可惜他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。

刘备则更加不学无术,终日斗鸡走狗,没能得到出仕机会。

(卢植)能通古今学,好研精而不守章句。--《后汉书卢植传》

先主不甚乐读书,喜狗马、音乐、美衣服。--《蜀书先主传》

至于孙坚,则堂而皇之地自诩“无文德”,对自己的文盲身份毫不避讳,反而炫耀“以征伐为功”。

其人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