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双方迟早必有1战。
(鲁)子敬答孤书云:帝王之起,皆有驱除,(关)羽不足忌。--《吴书鲁肃传》
(吕蒙)与关羽分土接境,知羽骁雄,有并兼心,且居国上流,其势难久。--《吴书吕蒙传》
有鉴于此,孙权向曹操“请降”(217),其实正是为了夺占荆州而做的外交准备。
考虑到合肥之战时(215)孙权几乎被张辽所杀,他搁置旧怨而谄媚仇敌,可谓城府甚深。
(孙)权征合肥还,为张辽所掩袭于津北,几至危殆。--《江表传》
彼时的孙权,甚至与曹操约定“誓重结婚”。
此言是在追溯孙策时代与曹氏集团联姻的历史渊源。
彼时孙贲之女嫁曹彰,曹操侄女嫁孙匡,双方如胶似漆,结秦晋之好。
(曹)公报使修好,誓重结婚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(曹操)乃以弟女配(孙)策小弟(孙)匡,又为子章(即曹彰)取(孙)贲女。--《吴书孙讨逆传》
虽然该条史料没有记载“誓重结婚”的具体内容,但通过《吴主传》注引《魏略》可知,此次双方的联姻人选,是孙权长子孙登与曹氏宗女。
这1问题后文会具体谈到。
当然,鉴于孙权并非诚心归顺,因此这次联姻约定也便不了了之,孙登后来娶了周瑜、芮玄之女。
黄武4年,(孙)权为太子(孙)登娉周瑜女,(程)秉守太常,迎妃于吴。--《吴书程秉传》
(孙)权为子(孙)登拣择淑媛,群臣咸称(芮)玄父祉、兄良并以德义文武显名3世,故遂娉玄女为妃焉。--韦曜《吴书》
建安2十4年(219)关羽北伐时,孙权又“遣使上书,以讨关羽自效”,甚至还向曹操劝进。
孙十万这种露骨的行径,被曹操耻笑为“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”。
孙权上书称臣,称说天命。(魏)王以权书示外曰:“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?”--《魏略》
概而论之,孙权向曹操称臣,意在稳定北方局势,图谋荆州。
孙权向曹丕“遣使奉献”,出发点与之前相异。
其人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魏室支援,抵御刘备。
实际在斩杀关羽之后(219),孙权便已经做好迎战刘备的准备。
为此他甚至告诫将领,必须增加个人武备,注意出行安全。
(孙权)下令诸将曰:“夫存不忘亡,安必虑危,古之善教……况今处身疆畔,豺狼交接,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?顷闻诸将出入,各尚谦约,不从人兵,甚非备虑爱身之谓。”--《吴书吴主传》
孙权认为“处身疆畔,豺狼交接”,如果“不从人兵”,便有死于非命的可能。
按照翌年(220)曹丕戏称孟达为“刘备刺客”的记载看,彼时的刘备无疑已经派出了大量细作,准备向东吴的将领动手。
(曹丕)执(孟)达手,抚其背戏之曰:“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?”--《魏略》
道理其实很简单。
既然蜀汉大将张飞能被帐下叛将所杀,那东吴将领自然也可能死于敌国刺客之手。
因此为了应对刘备的兵锋,孙权不仅注意内部防范,更着力于结交外援。
孙权向曹丕称臣,无疑是为了获得魏廷的军事援助,至少可孙权既然是政治家,他的1切举动自然是为政治目的服务。
因此在击退刘备之后(222),孙权便开始致力于维护地方均势。
理由很简单,1旦曹魏占据益州,便可以顺江东下。
西晋灭吴(280)便是如此。
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千寻铁锁沈江底,1片降幡出石头。--《西塞山怀古》
因此猇亭之战后,孙权便对曹丕越发怠慢,最终发展至撕毁盟约,与蜀复盟。
不过在孙权与曹魏彻底撕破脸之前,他还谆谆不倦地对曹丕进行了数次心理按摩,以为缓兵之计。
(孙)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,始复通也。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,至后年乃绝。--《吴书吴主传》
孙权先是信口开河,表示之前抵御魏军实乃“临时交锋”,自己并不知情,因此闻讯之后“情用恐惧”。
这番说辞极为敷衍,近乎妄言。
孙权比1本正经胡说8道的赵旻还要过分1百倍!
(孙权)又曰:“权本性空薄,文武不昭……(全)琮等闻有兵马渡江,视之,为兵马所击,临时交锋,大相杀伤。卒得此问,情用恐惧。”--《魏略》
因此孙权又祭出借口,再度抛出孙登为橄榄枝;
其人表示之所以未按约定遣送质子,是因为孙登年幼,“欲假年岁”;
其人又说孙登尚未娶妻,希望可以像夏侯家族那样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