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2便是韩馥下台的时间。
按《武帝纪》,韩馥是在初平2年(191)7月被袁绍撵走,而曹操占据东郡则在同年(191)7月之后,十2月之前。
(初平2年)秋7月,袁绍胁韩馥,取冀州……太祖引兵入东郡,击白绕于濮阳,破之。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问题是,荀彧投奔曹操,也恰恰是在初平2年(191)。
初平2年,彧去绍从太祖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
因此,荀彧抵达河北,当在初平2年(191)7月之后;
而其人投奔曹操,则在同年8月至十2月之间。
如果荀彧真的是袁绍的座上宾,那呆了不到4个月就突然改换门庭,袁绍难道会无动于衷?
实际以袁绍和曹操的“主客关系”来看,合理的解释,是荀彧受袁绍委任,支援其部将曹操。
以袁绍麾下“人才济济”(审配、田丰、沮授、郭图、辛评、逄纪、许攸、荀谌)的情况来看,2十余岁的荀彧,在河北根本混不出头。
因此不是“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”,而是“荀彧无法与前辈竞争,成不了事”。
彧弟(荀)谌及同郡辛评、郭图,皆为绍所任。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
“曹操曾替袁绍打工”这件事,是《魏书》特别讳言的。
为此,曹魏史官们不仅极力丑化袁绍,还将其功绩1笔抹杀。
《后汉书袁绍传》有1万余字,《魏书袁绍传》仅3千余字,可知魏晋史官对袁绍的贬低污蔑,到了何种不堪的地步。
换言之,曹操是替袁绍干活的“鹰犬之才”(见陈琳《檄文》),而荀彧则是被派去支援曹操的袁绍下属。
(袁绍)方收罗英雄,弃瑕录用,故遂与(曹)操参咨策略,谓其鹰犬之才,爪牙可任。--《为袁绍檄豫州》
只不过后来曹胜袁败,因此曹氏君臣的这段黑历史,便被扭曲美化为“曹操阴有诛绍之意”、“荀彧度绍不能成大事”。
呵呵,此均属史笔讳言,1笑而过,不必当真。
注意:曹操谋诛袁绍见《武帝纪》引王沈《魏书》,文多不载。王沈狗贼之言,您敢信?
鉴于《魏书》因立场问题对袁绍的贬低;以及荀彧子孙在晋初的显赫地位,曹、荀两家对荀彧“弃袁归曹”的政治谎言,都心照不宣地加以粉饰。
以至于这段历史,最终成为今日的怪异模样。
范晔活动的南朝刘宋,是荀氏在魏晋发迹之后。
荀氏子孙对祖先的黑料,自然是多所遮掩,因此《后汉书》中许多记载皆为美化之言,不足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