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八章 稳居中军帐,各方争斗忙8(5 / 5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3749 字 12个月前

曹操在兖州也曾面临过“百城皆叛”的尴尬局面(见《程昱传》)。

因此统治者对豪强大族的羁縻安抚,只是寻常惯例,并非袁绍的个人问题。

直至袁绍死后(202),袁绍集团的谋主也并未背叛袁绍家族,仅仅是分裂为袁谭系与袁尚系,继续对抗曹操。

连“3郡乌丸”这种边地蛮族,也厚待袁尚兄弟,可见袁绍的统治基础相当广泛且稳定。

辽西单于蹋顿尤强,为(袁)绍所厚,故(袁)尚兄弟归之,数入塞为害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因此即使袁绍已死,曹操仍然耗费了整整5年时间(202-207),才彻底消灭袁绍诸子的残余势力。

(十2年)9月,(曹)公引兵自柳城还,(公孙)康即斩(袁)尚、(袁)熙及速仆丸等,传其首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由此可见,无论是“御军宽缓,法令不立”还是“士卒虽众,其实难用”,均是不实之词。

最后看德胜,这点是无可争议的。

绍叔同样秒杀曹老板。

荀彧认为袁绍沽名钓誉,曹操以至仁待人,因此“寡能好问者”多归袁绍,而“忠正效实之士”则投奔曹操。

(袁)绍凭世资,从容饰智,以收名誉,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,(曹)公以至仁待人……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,此德胜也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

在这种叙事构建下,曹操之“德行”远胜于袁绍。

然而历史真相绝非如此。

如果说“度胜、谋胜、武胜”尚有商榷余地的话,“德胜”便无疑是纯粹的吹捧之词,与事实南辕北辙。

袁绍是世家子弟,累世公卿;曹操是宦官子弟,赘阉遗丑。

就连荀彧也不得不承认“绍凭世资,从容饰智”,曹操则认为自己“本非岩穴知名之士”,颇有自卑之感。

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。--《让县自明书》

关东起兵之初,诸侯“众各数万,推绍为盟主”。

袁术当时看到“豪杰多附于绍”,还气得口出恶语。

初平元年春正月,后将军袁术、冀州牧韩馥……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,众各数万,推(袁)绍为盟主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
豪桀多附于绍,术怒曰:“群竖不吾从,而从吾家奴乎!”--《后汉书袁术传》

就连后世的陈寿,在撰写《3国志》时也表示“袁绍有威容器观,知名当世”,充分肯定了他的容貌、气度与名望。

袁绍、刘表,咸有威容、器观,知名当世。--《魏书卷6》赞语

概而论之,无论是“4胜”还是“十胜”,与历史真相均相去甚远。

不过通过对袁曹双方“度、谋、武、德”的分析比对,倒是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,并理解官修史书的构建逻辑。

1是成王败寇;2是吹捧前朝已正己之名。

晋吹捧代汉的曹魏而贬低群雄、蜀、吴,就是基于这两大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