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冬去春复至,斗转引星移8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679 字 11个月前

的长沙被称作“卑湿贫国”,其不发达程度是可以想见的。

(刘发)以其母微无宠,故王(统治)卑湿贫国。--《汉书景十3王传》

两相比对,可以清楚看到:

汉末3国的异姓王,分别得到“魏王”与“吴王”的尊贵头衔;

孙策以同姓王之尊,却仅得到“长沙王”,而且还是虚封遥领。

其背后含义,不言自明。

孙策的长沙桓王封号,既反映出特殊的时代背景,又反映出东吴的政治空气。

孙策诛戮江东英豪,与吴、会大姓的关系十分紧张;因此他的封地被安排在荆州长沙,这无疑是为了淡化他与江东的联系。

同时,孙权以小宗身份上位,对待孙策1系,便不得不多加提防。在此背景下,孙策仅得王爵;至于其子孙绍,则被进1步降格为侯爵。

在谥号选择上,孙权亦有所保留。“武”谥被赐给孙坚,至于孙策,仅仅得到“桓王”谥号。桓虽为美谥,但在东汉末年“桓帝失德”的历史背景下,无疑显得意味深长。

其实东吴的统绪问题,困扰了孙权终生,因此他对孙策的态度也显得十分复杂,既有尊重之情,又有排斥之心。

孙绍始为“吴侯”,后为“上虞侯”。这1爵位变化,可以充分反映出孙权的矛盾心理。

及至孙皓,昭穆疏远,心理负担减轻,孙绍之子孙奉也因此遇害。东吴的统绪问题,终于被后世之君以暴力手段终结。

孙氏兄弟1母同胞,也曾有过相亲相敬的美好时光;

但在权力与私欲的作用下,孙权对孙策“尊崇未至”,孙权后裔则诛灭孙策后裔。

同室操戈,乃至于此,徒令后世读者1声叹息。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