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中原诸业盛,卫府复出征11(4 / 4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889 字 11个月前

平御览》引《吴志》

淮南百姓,更是陷入绝境。《魏书袁术传》称“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”。

士卒冻馁,江淮间空尽,人民相食。--《魏书袁术传》

除了上述案例,建安元年(196)还曾发生刘备军队在广陵海西食人的记载。

(刘)备军在广陵,饥饿困败,吏士大小自相啖食,穷饿侵逼。--《英雄记》

如果注意到时间线索,此事可以视作兴平年间(194-195)大饥荒的后续震荡。

古代中国,辖区广大,人口众多,可耕地面积却极为有限,对灾害的抵抗力非常糟糕。

在农业文明中,水旱蝗螟,是粮食减产的重要诱因;频繁的徭役与战争,破坏力又远超自然灾害。

兴平年间(194-195)席卷全国的大饥荒,虽然时间上极为同步,但诱因各不相同。

关中地区主要是因为兴平元年(194)4月至7月“不雨”,导致错过农时,引发粮食危机。

关东地区主要是因为初平年间(190-193)军阀混战,导致务农人口锐减,田亩荒废,最终引爆危机。

当然,也必须承认,无论是“天灾”还是“兵灾”,在关中与关东都是存在的,只是权重有所差异。

建安元年(196)之后,虽然战乱如旧,但“食人事件”便很少见诸记载了。因为尝到苦头的军阀们,已经开始重视后勤保障。

袁绍、公孙瓒、曹操等军阀,均在兴平末至建安初实行军屯。

兴平2年(195)公孙瓒被鞠义打败后,退守易京,“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”。

(公孙)瓒遂保易京,开置屯田,稍得自支。--《后汉书公孙瓒传》

官渡之战时(199-200)袁绍充裕的粮草物资,证明了他稳固的后勤链条。

至于曹操,也在建安元年(196)开始屯田。仅许县1地,便“得谷百万斛”,从此告别了恐怖的“人脯”。

是岁(建安元年),(曹操)乃募民屯田许下,得谷百万斛。于是州郡例置田官,所在积谷。--王沈《魏书》

谚语云“君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”,可见其底层逻辑,其实是“君以食为天”。换言之,没有充裕的物质保障,统治便不可能维持得下去。

比如建安元年(196)刘备吏兵“自相啖食”时,是靠糜竺破家舍业,才“赖此复振”。可见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。

先主转军广陵海西,(糜)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,奴客2千,金银货币以助军资;于时困匮,赖此复振。--《蜀书糜竺传》

民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,是《礼记》中的“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”,是《管子》中的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也是孔孟理想中的“老有所终,幼有所养”。

观今宜鉴古,无故不成今。
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

古今4海,概莫能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