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《魏书9》的曹真、曹休做对比,又能印证魏朝“重用疏亲、防范近亲”的特殊之处。
余者不再11赘述。
1言蔽之,只要凭文末赞语,即可迅速锁定该卷性质,阅读时也会事半功倍,而不必陷入思维混乱的泥潭。
当然,正如开篇所述,陈寿撰《国志》,反映的其实是“西晋的意识形态”。故对每卷性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,阅读时也要尽量保持中立、忽视晋朝的影响问题。
比如《卷2十8》中皆曹魏忠臣(王凌存疑),只因反抗司马氏,便被归入“逆臣传”;
这无疑是来自西晋的政治压力。
这与《蜀书十》与《吴书十9》的“罪臣传”,性质明显不同。
因为西晋与吴蜀并不存在“继承关系”,故《吴书》、《蜀书》可秉笔直言,但《魏书》只能昧着良心将诸位“心向曹氏”的督军归入逆党。
确实是迫不得已,因为史官不但要恰饭,还要留着恰饭的首级。
下1章,咱们聊1聊毌丘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