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曹彰稍稍留意书史,至少可以汲取前代诸侯的兴衰教训,不至于妄想染指魏王之位。
其实从建安2十3年(218)曹丕的主动示好中,能看出曹丕对这个粗猛善战的弟弟颇多提携,至少没有特别提防;
甚至在曹彰阴谋夺位之后,曹丕的处理方式也仅仅是遣返封国,严加监视。
直到曹彰冥顽不灵,屡教无改之后,曹丕才终于痛下杀手,还刻意把诸侯王齐聚京都,彰显天威,以儆效尤。
是时待遇诸国法峻。任城王(曹彰)暴薨。诸王既怀友于之痛。--《魏略》
另外,曹彰气力过人,在军中威望甚高;这又进1步加深了曹丕对他的猜忌。
如果曹彰仅仅有野心而无实力,其实也能避免悲剧下场。
比如曹彰的儿子曹楷,在青龙3年(235)私自联系尚方署制造御用器物,事发后仅仅是被削夺食邑,并未遭到处死。
青龙3年,(曹)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,削县2千户。--《魏书任城威王传》
曹彰有野心、有实力,偏偏缺乏政治智慧,在曹后仍自恃勋劳,不知收敛;
其人又因不读诗书、不晓史事而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,最终导致了悲剧下场。
从后来者的角度看,连曹植这种曹丕的死敌,都能在黄初年间(220-226)苟全性命,1直活到明帝时期才寿终正寝;
而曹彰这个曾被曹丕刻意拉拢的同胞兄弟,最终却惨死于胞兄之手。
如此兄友弟恭,如此勇而无谋,令人不胜唏嘘。
本书中,苟哥1直要求曹彰多读书,不是没有道理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