》中的《袁绍传》,基本可以视作田丰与沮授2人的“附传”。
其写作方式,是通过论述沮、田2人的“英明忠诚”,来反衬袁绍的“昏聩短视”,借此将袁绍塑造为1个愚昧的庸才。
于是乎,小学生们又信了!
对《3国志》而言,这种写作方式十分反常。因为纪传体史书,大抵奉行“隐恶扬善”的原则,往往会将与传主相关的负面案例,放在其他列传中进行书写。
举例而言,张昭的负面案例被放在《周瑜传》中,张郃的负面案例被放在《张飞传》中,郭淮的负面案例被放在《魏延传》中,马谡的负面案例则被放在《王平传》中。如此种种,不1而足。
类似袁绍这种,在本传中对传主直接加以贬斥的案例,并不多见。
以张郃为例,瓦口关惨败,在《张郃传》中被轻描淡写为“为张飞所拒”,但在《张飞传》中则被直书为“弃马缘山,狼狈奔走”。
(张郃)进军宕渠,为(刘)备将张飞所拒,引还南郑。拜荡寇将军。--《魏书张郃传》
(张)飞遂破(张)郃。(张)郃弃马缘山,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。--《蜀书张飞传》
由此可见,《袁绍传》涉及到的沮授言论,可信度确实要打1个问号。
这些记载虽然不能尽数否认,但不加辨别地引用,无疑十分危险。
所以,小学生们误以为…
呵呵,不再赘言。
谁让他们看书不动脑子、尽信书反而不如无书呢!
沮授在《袁绍传》中首次出现,是为袁绍画策定河北。
《邺中对》里“横大河之北”的战略方针,与袁绍“据河南向,以争天下”的本志相合。
沮授说(袁)绍曰:“……横大河之北,合4州之地,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之众,迎大驾于西京,复宗庙于洛邑,号令天下。”--《魏书袁绍传》
(袁)绍曰:“吾南据河,北阻燕、代,兼戎狄之众,南向以争天下,庶可以济乎?”--《魏书武帝纪》
《邺中对》的历史价值,与鲁肃的《榻上策》、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相似。
这段史料的作用,在于先入为主,将沮授塑造为袁绍的心腹谋主。
定下基调之后,便可以大大强化“袁绍不纳忠言,失败理所当然”的逻辑性。
呵呵,曹魏高人不少呐!
重头戏来了!
沮授再次出现,是谏阻袁绍废长立幼。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