矢阵时…
最不应该有的举动,恰恰正是溃逃!
因为…变种锋矢阵的布阵基础,是机动性、冲撞性都极强的具甲骑兵!
【作者题外话】: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。
鲍信的“两万兵、3千车、7百骑”自此不见记载,无疑全数败殁,可知此役相当惨烈。如果荥阳之战的参战者真的仅有曹操的5千兵卒,那曹操必被徐荣阵斩,断无生路。
照此论之,刘岱、张超、臧洪、乔瑁等人应该也有各自的军事任务,绝非作壁上观之辈。只不过《魏书》出于突出曹操功绩的考虑,对其余诸侯的事迹记载不甚详细、甚至刻意抹杀。
所以,最终演变为:
在《魏书》的叙事中,曹操是关东诸侯中唯11个有胆量与董卓集团正面较量的人物,至于2袁、张邈、刘岱之辈,只不过是“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”的庸碌之徒。
太祖到酸枣,诸军兵十馀万,日置酒高会,不图进取。--《魏书武帝纪》
真相哇塞不哇塞?惊喜不惊喜?刺激不刺激?
这就是政治。
睁着眼说瞎话的政治!
同理…
曹操出奔始末,与袁绍、袁术、张邈等人均有牵涉。
张邈与袁绍、曹操私交甚笃,在洛阳时被称作“奔走之友”。
陈留成为军阀起兵的大本营,盖源于此。
因此,张邈在《魏书》中的记载,毫无意外,成为了反面人物!
与曹操几乎同期逃亡的,还有袁绍及袁术。
同理,这段历史…
删之!
袁隗(2袁叔父)是董卓在洛阳的政治同盟,因此董卓能够矫情忍性,提拔袁绍、袁术兄弟。
后来因为“废立问题”的立场冲突,袁绍弃官逃亡,而董卓采用安抚策略,授袁绍为渤海太守。
需要注意的是,渤海在冀州,袁绍离开洛阳、赴任途中必定经过陈留。
按《程昱传》记载,袁绍起兵之初,为了拉拢兖州刺史刘岱,曾将家属妻小放在刘岱处做人质。
(刘)岱与袁绍、公孙瓒和亲,绍令妻子居岱所。--《魏书程昱传》
而袁绍的妻族高氏,恰恰出身兖州陈留。
高柔字文惠,陈留圉人也。柔从兄(高)幹,袁绍甥也。--《魏书高柔传》
从刘岱欲将袁绍家属送交公孙瓒的时间节点(191年冬)来看,袁绍至少在初平2年(191)以前便将陈留高氏质押给刘岱。
照此推算,袁绍将家属从陈留带走的时间,很可能便是离开洛阳、途经兖州陈留之时(189)。
正好太守张邈是袁绍的故交,袁绍更好办事。
袁术与曹操大约是同时出奔,且在路上相互残杀。
这点常常被人忽略,实际结合《魏略》与《魏书后妃传》的记载,不难还原事件始末。
按《曹真传》引注,袁术在“兴平末年与太祖攻劫”,杀曹真之父曹邵。
兴平末,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,太祖出,为寇所追。--《魏略》
问题是兴平末年(195)袁术早已逃到扬州淮南,同年遣孙策渡江。
而此时曹操正忙于平定兖州的叛乱。
可知记载有误。
按方诗铭考订,“兴平”当作“中平”。
中平末年(189)恰好是曹操与2袁逃离洛阳的同年,逻辑自洽。
更重要的是,袁术行凶失败之后,还托人带口信回洛阳,说曹操已经被贼人害死了。
当然,袁术自然不可能说自己便是贼人。
及董卓为乱,太祖微服东出避难。袁术传太祖凶问,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,(卞)后止之。--《魏书后妃传》
按《武宣皇后传》记载,董卓谋逆,曹操“微服避难”,结果被袁术谎称“已经遇害”,导致留在洛阳的曹氏亲戚,人心惶惶,纷纷打算逃回老家。
彼时还是小妾的卞氏,对众人分析了1番道理,制止了骚乱。
(卞)后止之曰:“曹君吉凶未可知,今日还家,明日(曹操)若在,何面目复相见也?”--《魏书后妃传》
注意,人家卞夫人当时还是小妾呢!
卞夫人之能,由此可见1斑。
当然,从“卞氏与太祖左右俱在洛阳”的记载,不难看出,前几章提到的夏侯惇、曹纯、曹洪等人,其实也是其中的1份子,只不过已经跟随曹操先行1步了。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