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荆士达许都,孔明至丹徒1(3 / 3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1937 字 11个月前

才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在军政问题上与刘备存在抵触。

刘备希冀对吴开战,重夺荆州,此1节史有明载;而诸葛亮对此则持不同意见。

按刘备兵败之后,诸葛亮感叹“法正若在,则能制主上,令不东行”来看,他对伐吴之役明显是不以为然的,甚至君臣之间可能就此问题发生过冲突。

章武2年,大军败绩,还住白帝。亮叹曰:“法孝直若在,则能制主上,令不东行;就复东行,必不倾危矣。”--《蜀书法正传》

例证便是《诸葛亮传》对夷陵之战竟然不着1字,仅仅记载张飞死后诸葛亮代替其“领司隶校尉”,紧跟着便是“章武3年,先主于永安病笃”。

张飞卒后,(诸葛亮)领司隶校尉。章武3年春,先主于永安病笃,召亮于成都,属以后事。--《蜀书诸葛亮传》

张飞遇害,事在伐吴之役前夜;刘备病笃,事在伐吴之役结束。按此线索,《诸葛亮传》对伐吴之役的记载乃是彻底的空白。

先主伐吴,(张)飞当率兵万人,自阆中会江州。临发,其帐下将张达、范强杀飞。--《蜀书张飞传》

从这段空白记载中,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被完全孤立,甚至被刻意排除在了伐吴的决策圈之外。考虑到他的丞相身份,这种安排明显悖于常理。比较合理的猜想,就是诸葛亮曾就伐吴问题与刘备产生过严重分歧,因此遭到冷遇。只不过碍于诸葛亮的地位,史官选择性忽略掉这段不愉快的记载。

实际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战败导致暴病身死,那么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可能还会再持续1段时间。正是由于刘禅幼弱,加之“益州疲弊,危急存亡”,刘备才不得不放下嫌隙,与诸葛亮达成和解。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蜀汉政权的延续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刘备的意外猝死,提前结束了君臣之间的嫌隙局面,也为诸葛亮日后在3国舞台上大放异彩创造了外部条件。

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
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