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附会;古文经则重视文字训诂,与谶纬联系较少。
注:谶即预言,纬即对儒教经典的附会。东汉光武帝迷信谶纬,称之为内学。
今文经盛行于西汉,东汉时代逐渐式微,地位被古文经取代,直到汉末马融、郑玄等人“兼采今古”,2者之争才渐告平息。不过彼时经学已经衰落,即将被玄学所替代。
与中原不同,江东地区的学术风气,偏重于今文经学。唐长孺等人通过对虞翻(会稽4姓)、6绩(吴郡4姓)等家传经学的分析,认为“江南流行的都是今文学说,与时代学风相背驰”。
注:江北与江南的学风差异,见唐长孺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》,王永平《孙吴学术文化风尚考论》。
淮泗学者以及流寓士人的学风,与江东地区呈现出相异的特点。
这些流寓士人大多有过在洛阳或中原地区游学的经历,张昭、严畯、诸葛瑾等人皆治《左氏春秋》、《毛诗》,有较强的古文经学色彩;程秉、薛综师从郑玄;混通今古,张纮精通今文经,但私下研修《左传》,也属于今古兼杂的学者。
薛综字敬文,沛郡竹邑人也。少依族人避地交州,从刘熙学。--《吴书薛综传》
(张)紘入太学,事博士韩宗,治《京氏易》、《欧阳尚书》,又于外黄从濮阳闓受《韩诗》及《礼记》、《左氏春秋》。--韦曜《吴书》
程秉字德枢,汝南南顿人也。逮事郑玄,后避州,与刘熙考论大义,遂博通5经。--《吴书程秉传》
由此可知,流寓士人大多治古文经或博采众家;江东豪族则倾向于已经日薄西山的今文经。因此在文化层面上,江南学者难免受到江北学者的压制。
江北与江南的学术风气异同,可以在1定程度上解释流寓士人垄断东吴文化的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