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孙登。
孙权对于公族子弟的江东化色彩十分反感,他认为儒家化的君主,容易被大族架空。这也侧面解释了孙和被废的原因。
(孙权曰)1尔已往,群下争利,主幼不御,其为败也焉得久乎?所以知其然者,自古至今,安有45人把持刑柄,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!--《吴书诸葛瑾传》
(3)孙休幕府
孙休是东吴第3任皇帝,“锐意典籍,博览群书”。他在做皇子时,“从中书郎射慈、郎中盛冲受学”。
孙休字子烈,权第6子。年十3,从中书郎射慈、郎中盛冲受学。--《吴书孙休传》
其中射慈是徐州彭城人,被称作“硕儒”,盛冲籍贯未详。
射慈字孝宗,彭城人,吴中书侍郎、齐王傅,著《礼记音》1卷。--《经典释文序录》
以时代背景而论,江东地区不乏名儒,但孙权却刻意选择流寓学者充当皇子与公族的宾友,这确实十分反常,似乎孙权在有意限制江东人士对孙氏子弟的文化影响。
其实孙吴公族师从淮泗学者,存在深远的历史背景。昔日宗室孙瑜,起兵之初,“诸将宾客皆江西人”,江西即江北,指淮泗地区。
(孙)瑜字仲异,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。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。--《吴书孙瑜传》
孙瑜出任丹阳太守时,兴办官学,以马普为儒宗,“使2府将吏子弟数百人赴其受学”。马普是兖州济阴人,属于流寓学者。
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,(孙)瑜厚礼之,使2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受业,遂立学官,临飨讲肄。--《吴书孙瑜传》
宗室孙奂出任江夏太守时,亦“爱乐儒生,兴办官学”,仕进朝廷者数十人。
(孙)奂亦爱乐儒生,复命部曲子弟就业,后仕进朝廷者数十人。--《吴书孙奂传》
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孙奂官学的人员籍贯,不过从他“命部曲子弟就业”的描述来看,很大概率依然是以流寓士人为主导。前文已述,孙氏部曲多江北人,因此选择江北学者充当教师,更加合乎逻辑。
综上所述,在孙吴宫廷以及公族幕府中,占据文化垄断地位的,实际是以淮泗士人为主体的流寓士人,罕见江东学者。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