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的兴衰走势。
换言之,如果不在洛阳,所谓的占星、望气也便不再准确。在“非其所”之地的郊祀,自然便没有必要了。
孙权这种心态,实际与他的迷信思维有关。
虽然“占星望气、谶纬术数”等技巧,在中唐之后被扫入异端,但在3国时代,却不容置疑。在儒教的理论体系中,被称作“内学”。
孙权对儒教经典了解有限,反而偏爱巫蛊邪术;这种佞邪的恶习,1直延续到末代君主孙皓身上。
又因为北朝占据“天子居土中”的理论优势,故江左政权,往往编造“东南王气”的政治神话,借此相抗衡。
“土中”的政治隐喻
土中即“天下正中”。在两汉与中古时代(魏晋至隋唐)的语境下,专指洛阳。
天下正中的理论源自周朝。
夏至日于土地中插入“8尺测影表”,圭上影长1尺5寸,即为天下之中。
以土圭之法,测土深,正日景(影),以求地中。日至之景(影),尺有5寸,则天地之所合,4时之所交。--《周礼》
在两汉时代,天下之中的位置,存在些许争议。马融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,而郑玄则认为阳城是天下之中。不过两地相距不远,1般统而言之,以洛阳为天下之中。
“土中”的位置,在古代天文知识体系中,占据着核心地位。因为彼时需要通过观测星象变化,来预判王朝走势。
洛阳因为“居天下之中”,所以测量周天、观测星象、计算天数等1系列行为,均需要在此处完成。偏离“土中”的话,得到的数据也便不再准确。
洛阳为“测影之地”,在古代是常识。这种情况大约在中唐时期,因为佛教的理论冲突,才出现变化。
佛教认为“天下之中,夏至无影”,但洛阳的测影表,在夏至日有1尺5寸之影。故产生了“中国与印度,谁才是天下之中”的争议。
注意:唐朝的“土中位置”争议分析,详见孙英刚《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》1文。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