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人,多系“刘备旧人”与“葛侯心腹”,便知这场震动蜀汉的“世纪大审判”,根本是排练好的戏码罢了。
好在李严只是贪权、贪财、不知进退,却实无反迹。故诸葛亮也并未把事儿做绝,而是将其软禁起来。李严甚至活到了诸葛亮死后。
十2年,平闻亮卒,发病死。--《蜀书十李严传》
按《亮与李丰书》,称其父在“梓潼干部疗养院”中,有百名奴婢侍候,比之同侪,犹可谓富贵之家。李丰的“政治生命”虽被判了死刑,在内不过闲散,出外则居荒蛮,到底也得善终。
今(李严)虽解任,形业失故,奴婢宾客百数十人,君(指李丰)以中郎参军居府,方之气类,犹为上家。--《诸葛亮集》
处理李严这种“威胁自身权位、却又无明显反迹”的托孤重臣,诸葛亮是颇下了1番心思的。毕竟李严作为“东州士”的代表,是荆楚集团的拉拢对象,与“川蜀士”有根本差异。
甚至可以说、彭羕案(川蜀系)、廖立案(荆楚士)、李严案(东州士)3案虽然彼此无关,但“处理方式”上是有逻辑依据的,即“持法公平”,不以新旧区别对待。这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智慧。
注:因为彭羕案性质特殊,已经涉及谋反,故遭诛戮。廖立、来敏、李严等人则是废黜流放。来敏后复启用。
李严在刘璋时位至成都令、在刘备麾下又镇抚南中,可知确系干吏。在刘备僭越称帝的酝酿期,又是李严率先附和,制造祥瑞,可见其人颇为“通达机鉴”。
可惜李严的对手是诸葛亮。与亮相比,“东州令士”李严便显得智术不足、心态也越发猥琐起来。
最终,其人发展到“诬言加9锡”、“陈到兵非精”乃至“欲为巴州刺史”的荒悖地步。
同为辅政大臣,亮“独擅朝纲”而严“游离在外”,应该说诸葛内心是有愧的,所以对李严的许多跋扈行为予以容忍。
但李严“求为巴州刺史”,等同于另立朝廷,因此横遭飞祸。
在酿成更大的危机之前,亮在汉中设下圈套(表李丰为江州督军),引诱李严率部离开江州,之后1网打尽。
李严被废,罪名虽系捏造,但从各方面来看,均不失为最优解。
昔日尉缭子有云:
杀1人而3军震者,杀之。杀1人而万人喜者,杀之。杀之贵大,赏之贵小,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,是刑上究也。
拟之李严案,何其精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