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四方初安定,乘船海上行5(3 / 3)

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1948 字 9个月前

年始十8,天姿仁敏,爱德下士。”--《蜀书杜微传》

其实以两汉3国时代而论,十7、8岁的青年完全可以亲政,孙策、孙权都是在这个年龄发迹的。

不过考虑到“益州疲弊”的特殊环境,“虚君实相”的政治架构,对刘禅也有好处。

然而由于战乱频繁,诸葛亮始终未能归政。这就导致直至刘禅2十8岁,仍未能亲政。

彼时的朝中大权,尽归于丞相幕府。《出师表》中的“宫中府中,俱为1体”即在隐喻此事。

诸葛亮死后(234),相府长史蒋琬可以理所当然地出任大将军、益州牧,录尚书事,继承武侯的政治遗产,亦为明证。

(诸葛)亮卒,(刘禅)以(蒋)琬为尚书令,俄而加行都护,假节,领益州刺史,迁大将军,录尚书事。--《蜀书蒋琬传》

谁说刘禅是个傻子?

事实上,诸葛亮在世时,对蜀汉朝政的干预可谓无孔不入。其心腹董允甚至连“皇帝纳妾”这种事情都要插手,导致刘禅“严惮之”。

献纳之任,(董)允皆专之矣……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,(董)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2,今嫔嫱已具,不宜增益,终执不听。后主益严惮之。--《蜀书董允传》

从陈祗的相关记载中,可以看到刘禅“追怨董允日深”,但他“怨之”却不敢发作,其原因无外乎彼时的董允有诸葛亮撑腰。

自(陈)祗之有宠,后主追怨(董)允日深,谓为自轻。--《蜀书董允传-附传》

当然,诸葛亮如此行事,全出于满腔忠心,绝无恶意。不过这也侧面造成君权不振。

魏延与杨仪争权,恰在诸葛亮新丧之时(234),彼时的刘禅其实仍处在“傀儡皇帝”的位置上,因此不得不反复权衡,使朝中的各方势力满意。

既然蒋琬、董允、费祎、杨仪、姜维等人都认为魏延该死,那无论魏延是不是该死,他都不得不死。

杨仪在前线杀了魏延父子,已是既成事实,那刘禅能做的便只有夷灭魏延3族,安抚众人情绪。

如果注意到魏延之死的具体细节,便可以发现,众将杀害魏延,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刘禅的同意。
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