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猥滥现象,在《周鲂传》中有明确记载。吴黄武7年(228),鄱阳太守周鲂在诈降书中,曾要求魏将曹休提供5十枚将军印绶、1百枚中郎将印绶、2百枚校尉印绶、2百枚都尉印绶。
今举大事,自非爵号无以劝之,乞请将军、侯印各5十纽,郎将印百纽,校尉、都尉印各2百纽,得以假授诸魁帅。--《吴书周鲂传》
彼时的周鲂,不过是区区1介郡守,竟敢讨要如此之多的将军印绶——侧面可见3国时代的军职,猥滥糜烂到何种地步。
在此背景下,“都督”本应起到区分职位高低的功能;
但“左右督”制度,相当于在前线重新放置了两个位阶相等的长官,把原本就混乱的军制,搞得更加混乱,完全违背了设立的初衷。
这与孙权本人的处境有关。
富春孙氏“孤微发迹”,极受轻视。
孙坚与孙策又不以文化见长,屡屡遭到不公对待。
孙氏父子甚至为此杀人泄愤。
(王)叡先与(孙)坚共击0、桂贼,以(孙)坚武官,言颇轻之。--《吴录》
或谓之曰:“高岱以将军(指孙策)但英武而已,无文学之才……”(孙)策恶其收众心,遂杀之。--《吴录》
孙权初领江东(200),尚不满2十,“诸将宾客为礼尚简”,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。
是时(孙)权位为将军,诸将宾客为礼尚简。--《吴书周瑜传》
在此背景下,孙权为了抓紧手中的权柄,不得不刻意挑拨臣下的矛盾,使之相互制衡。
也只有这样,孙权才能坐稳吴侯的椅子。
下1章咱们继续说。